《孙子兵法》 | |||
|
|||
|
|||
《孙子兵法》简要介绍:第一《计篇》,论述怎样在开战之前和战争中进行预测谋划的问题,并论述谋划在战争中的重要意义。第二《作战篇》,论述速战速胜的重要性。第三《谋攻篇》,论述用计谋征服敌人的问题。第四《军形篇》,论述用兵作战要先为自己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以等待敌人可以被我战胜的时机,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第五《兵势篇》,论述用兵作战要造成一种可以压倒敌人的迅猛气势,并要善于利用这种气势战胜敌人。第六《虚实篇》,论述用兵作战须采用“避实而击虚”的方针。第七《军争篇》,论述如何争夺制胜的有利条件,使自己掌握作战主动权的问题。第八《九变篇》,论述将帅指挥作战应根据各种具体情况灵活机动地处置问题,不要机械死板而招致失败,并对将帅提出了要求。第九《行军篇》,论述行军作战中怎样安置军队和判断敌情问题,还论述了军队在山地、江河、盐碱沼泽地、平原等四种地形上的不同处置办法,还论述了军队遇到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等特殊地形的处置办法。第十《地形篇》,论述用兵作战怎样利用地形的问题,着重论述深入敌国作战的好处。第十一《九地篇》,论述进攻敌国时,在不同战地——“九地”的战略问题。第十二《火攻篇》,论述在战争中使用火攻的办法、条件和原则等问题。第十三《用间篇》,论述使用间谍侦察敌情在作战中的重要意义,并论述了间谍的种类和使用间谍的方法。 孙子的军事理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在战争问题上,《孙子兵法》提出了以“慎战”、“重战”为核心的“安国全军之道”。《孙子兵法》开宗明义,首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把战争与国家命运、人民的生死紧密联系起来,不仅指出战争在国家事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且也明确指出战争的政治目的在于确保国家的生存和发展,这就把战争推到了国家大事的首要位置。因此要谨慎对待、高度重视。一是重视战争与政治的关系。孙子把“令民与上同意”的“道”作为决定战争胜败的首要因素。道的作用,是“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就是要得到民众的拥护,得到民众拥护而达到“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死”,就会上下一心,形成坚强的战斗意志,为制敌取胜准备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二是重视战争与经济的关系。孙子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是战争胜负的重要依据。在《作战篇》中,他又从战争与经济的关系上进一步阐述了战争后果的严重性,反复指出:“带甲十万”要“日费千金”,“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兵外而国利者未之有也”。充分认识到战争不仅是军事、政治的较量,也是经济的较量。三是重视战争与外交、自然条件的关系。孙子认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谋攻篇》)用兵之前的外交活动,可以造成有利的形势,为战争的胜利开辟道路。《计篇》论述战争胜负的因素还有天、地两项。它解释说:“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显而易见,天时、地利,在战争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二、在战略上,《孙子兵法》提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是孙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中心内容和主导思想。 《孙子兵法》也是一部具有丰富思想内涵的哲学著作,主要思想有: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孙子兵法》中有大量的无神论和反天命论观点。孙子坚决排斥天神鬼怪的迷信之谈。他在《用间篇》指出,考察战争的状况,“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在《地形篇》中,孙子列举六种失败情况,指出:“凡此六者,非天之灾,将之过也。”严格地把天神和人事分开,明确表示天神鬼怪不可能决定战争的胜败。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孙子认为,许多矛盾既是对立的,又可互相转化。如“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孙子主张积极创造条件,促成事物向对立面转化。孙子一方面指出要掌握客观规律性,一方面又强调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为二者对于确保战争的胜利都是必须的。孙子对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也把握得十分全面深刻。他认为对于敌人的表面现象,必须通过认真思考,进行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才能了解敌方的真实动态。另外,孙子还具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识。孙子经常强调,战争形势瞬息万变,军事指挥员要善于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法。总之,《孙子兵法》是中国兵学遗产中的璀璨瑰宝,历朝历代传承弘扬,并在国外广泛传播,还在商业竞争、企业管理、体育竞赛、外交谈判等社会活动中得到重视和应用。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