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

发布日期: 2013-11-2214:36:17 浏览次数: 字体:[ ]

齐桓公,名姜小白,是齐僖公姜禄甫的小儿子,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他作为姜齐第16位国君,公元前685年至公元前643年在位。

公元前686年,齐襄公姜诸儿的叔伯兄弟公孙无知,勾结大夫连称、管至父杀死了齐襄公,自立为国君。一年以后,齐国贵族又杀死了公孙无知。一时齐国群龙无首,陷入内乱。当时,齐僖公的二儿子姜纠与老师管仲逃亡在鲁国,而齐僖公的三儿子姜小白与师傅鲍叔牙在莒国,都想回国夺取君位。为了确保姜纠得到君位,管仲亲率30乘兵车在莒国通往齐国的路上截杀姜小白。管仲射了小白一箭,正中他的衣带钩。为了麻痹管仲,姜小白装死倒下。紧接着,姜小白和鲍叔牙火速赶回了临淄,在高子、国子二卿的拥护下,姜小白顺利地登上了君位,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决定任用鲍叔牙为相,而鲍叔牙却劝齐桓公不计前嫌,以国家利益为重,任用管仲。后来经过乾时(今临淄区辛店街道矮槐树村)之战,鲁国大败,鲁国迫于齐国的压力,杀了公子纠,把齐桓公的射钩仇人管仲用囚车送还齐国。管仲至齐,齐桓公亲自去郊外迎接,并在宗庙里接见了他。管仲向齐桓公系统地论述了治国称霸之道,齐桓公听后心悦诚服,不久就拜管仲为相,全面主持齐国政事。

管仲为相后,辅佐齐桓公在国内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他把政治、军事、经济、外交作为一个统一整体来对待,推行“一体之制”。经过管仲从公元前685年至公元前681年四年全方位的改革,齐国国内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人民富庶,基本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从而为齐桓公创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齐桓公春秋首霸的过程,可分为六个阶段。

 

 齐桓公与管仲太庙论霸业

一、始霸阶段(公元前684年-前679年)。公元前684年,齐桓公灭掉谭国(今山东济南东);公元前681年,齐桓公在北杏(今山东聊城东)会盟诸侯,商讨安定宋国之计,并于当年灭掉遂国(今山东肥城南),通过齐、鲁柯地(今山东东阿西南)会盟使鲁国屈服。公元前680年,齐桓公邀请陈、曹出兵伐宋,周王室派大臣单伯带领王师参战,结果宋国屈服;当年,齐桓公还联合宋、卫、郑三国,又邀请周王室参加,在鄄地(今山东鄄城)会盟,平定郑国内乱。公元前679年,齐桓公以自己名义召集宋、陈、卫、郑在鄄会盟。在这次会盟上,齐桓公成为公认的霸主。

二、初霸阶段(公元前678年-前667年)。此阶段,齐桓公通过公元前678年的幽地会盟、公元前671年的齐鲁扈地(今山东临沂)会盟、公元前668年的助鲁伐徐,进一步协调、巩固了齐、鲁、宋、陈、卫、郑、蔡、曹八国同盟的关系。公元前667年,诸侯在幽地会盟,齐桓公以盟主的身份主持会盟。在这次盟会上,周惠王的代表召伯廖以天子的名义,向齐桓公授予“侯伯”的头衔。正式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标志着齐国的霸业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三、攘夷阶段(公元前666年-前660年)。公元前664年,齐桓公伐戎救燕,并赠送燕庄公很多土地;公元前661年、前659年,齐桓公两次伐狄救邢,并帮助邢国把都城迁到靠近齐国、较为安全的夷仪(今聊城西南);公元前660年,齐桓公伐狄救卫,派公子无亏率领齐军帮助卫国戍守曹邑,并给卫君援助了很多物资。

 

 

鄄地会盟

四、击楚阶段(公元前659年-前656年)。公元前659年,南方强国、以蛮夷自居的楚国,出兵攻打郑国。公元前656年,齐桓公和管仲约鲁、宋、陈、卫等八国组成联军南下,首先一举击溃楚国的同盟——蔡国,直指楚国。齐桓公命令大军在陉(今河南郾城南)驻扎下来,与楚国南北对峙,一直持续了半年。后来,八国与楚国使节屈完谈判,达成了协议,把军队撤到召陵(今河南漯河市召陵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召陵之盟”。召陵之盟是齐桓公“尊王攘夷”的又一次胜利,其霸主地位更加巩固。

五、鼎盛阶段(公元前656年-前651年)。公元前651年,周惠王去世。齐桓公同各诸侯国拥立太子郑为天子,这就是周襄王。周襄王即位后,命宰孔赐齐桓公文武胙(祭祀文王、武王的祭肉)、彤弓矢(红色的弓箭)、大路(大车),以表彰其功。齐桓公召集各路诸侯大会于葵丘(今河南省民权县或山东省鄄城县),举行受赐典礼。受赐典礼上,宰孔传达周襄王的命令,因齐桓公年老德高,可不必下拜受赐。齐桓公听从管仲劝说,仍下拜稽首,然后登堂受胙。诸侯都叹服齐桓公有礼。葵丘之会,标志着桓公的霸业达到顶峰。至此,经过近30年的苦心经营,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先后主持了三次大的武装会盟、六次大的和平会盟;还辅助王室一次,完成了春秋首霸的伟业,史称“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桓公台

 六、衰弱阶段(公元前651年-前643年)公元前645年,管仲病逝。齐桓公不听管仲遗言,继续重用易牙、竖刁、公子开方三个奸臣,结果酿成了悲剧。公元前643年,齐桓公病重。易牙、竖刁见齐桓公已不久于人世,就堵塞宫门,不供应饮食,并假传君命,不许任何人进去,致使齐桓公被活活饿死。桓公死后,宫中大乱,齐桓公的几个儿子为争夺王位各自勾结其党羽,互相残杀,致使齐桓公的尸体停放在床上六十七天无人收殓,尸体腐烂生蛆,惨不忍睹。第二年三月,宋襄公率领诸侯军队送太子昭回国,齐人又杀了作乱的公子无亏,立太子昭为君,即齐孝公。经过这场内乱,齐国的霸业开始衰落。中原霸业逐渐移到了晋国。

齐桓公称霸,将齐文化真正地改造成以兼容并包为特色的文化,使齐文化日臻成熟;齐桓公称霸,使西周以来由于周室衰微所形成的中原各国一盘散沙、分崩离析的局面大为改观,维护了较长时间内统一的、较为稳定的局面,促进了中原各国间的人员、物质交流和文化融合,遏制了四方各少数民族对中原先进文化的掠夺性破坏,保证了中原文化的健康发展。齐桓公称霸,大大提升了齐文化在中华文化圈中的地位和巨大影响力,为东方文化中心由鲁至齐的转移、齐鲁成为中国早期文明的中心奠定了基础。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