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 | |||
|
|||
|
|||
管仲年轻时穷困潦倒,为了生活,他与好友鲍叔牙一起经过商、参过军、做过下层小吏,甚至曾经做过“城阳狗盗”。后来,他们被齐僖公姜禄父聘为公子傅。管仲辅佐齐僖公的二儿子公子纠;鲍叔牙辅佐齐僖公的小儿子公子小白。 公元前674年,齐襄公诸儿即位,国内政治混乱。管仲保护公子纠逃到鲁国去避难;而鲍叔牙则同公子小白跑到了莒国。公元前686年,公孙无知勾结大夫连称、管至父杀死了齐襄公,自立为君。公元前685年,齐人又杀死了公孙无知。一时齐国出现无君局面。在国外的公子纠和小白都想回国夺取君位。管仲率30乘兵车在半路截击,并射了公子小白一箭。箭射中了小白的衣带钩。而小白装死倒下,骗过管仲。随后,小白和鲍叔牙火速赶回临淄,在国、高二卿的拥护下顺利地登上君位,就是赫赫有名的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准备请鲍叔牙出任齐相,而鲍叔牙却建议齐桓公摒弃一箭之仇,任管仲为相。 后来经过乾时(今临淄区辛店街道矮槐树村附近)之战大败鲁军,鲁国杀死了公子纠,将管仲和召忽押解回齐国。在路上,召忽自杀。而管仲则抱着“定国家,霸诸侯”的远大理想,没有为公子纠殉死,坚持活了下来。为了让役夫加快赶路,以免鲁庄公改变主意半路截杀自己,管仲即兴创作了一首曲调激昂的黄鹄之词,来为他们解除疲劳。在管仲黄鹄之词的鼓舞下,役夫们边走边唱,越唱走越快,两天的路程一天半就走完了。 囚车一进入齐国边境堂阜(今蒙阴境内),早已迎候在那里的鲍叔牙就马上命令打开囚车,去掉刑具,让管仲洗浴更衣。在鲍叔牙的劝说下,管仲决定辅佐桓公兴齐图霸。 齐桓公选择吉日,以隆重的礼节,亲自去郊外迎接管仲。二人在祖庙见面。明君贤相,纵论天下,相谈甚欢。管仲向桓公系统地论述了治国称霸之道,齐桓公听后心悦诚服,不久就拜管仲为相,全面主持齐国政事。 公元前685年,管仲任相。任相之初,齐桓公对管仲并非言听计从,而是一意孤行,穷兵黩武。他兴师伐鲁,败于长勺(今莱芜市莱城区苗山镇杓山);又与宋国联兵攻鲁,结果铩羽而归。经过多次碰壁,桓公逐渐悔悟,他尊管仲为仲父,认真倾听管仲的意见。 管仲根据当时国际国内形势,锐意创新,对齐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他把政治、军事、经济、外交作为一个统一整体来对待,推行“一体之制”,从而使齐国很快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 在行政方面,管仲推行了四民分业、三国五鄙制度。所谓四民分业,就是管仲让士、农、工、商四民互不杂处,各归所属,父子相袭,安居乐业;所谓“三国”,就是把国都临淄十五个士乡(当时齐国的主要兵源)一分为三,齐桓公、上卿国子、高子各管五个乡。乡以下设连、里、轨、家;所谓“五鄙”,就是把全国其他地方分为五个属,设五个大夫管辖,属下设县、乡、卒、邑、家。这样,全国就在行政上形成了统一的整体。 在经济方面,农业上,管仲提出“均田分力”,推行“相地而衰征”的土地税收政策。“均田分力”就是把土地经过公开折算后租给农民,使其分户耕种;“相地而衰征”就是依据土壤的肥瘠征收数额不等的实物农业税,使征税做到最大限度的公开、公平、合理。另外还规定了视年成丰歉而“衰征”的政策,两年收税一次,丰年收十分之三,中等年收十分之二,下等年收十分之一,荒年不收,待饥荒缓解后再收。 工商业上,管仲提出“官山海”,实行盐铁专卖;又设“轻重九府”(掌管财政货币的机构),观察年景丰歉,人民的需求,来收、散粮食和物品。还规定国家铸造钱币;鼓励与境外的贸易,“关市几而不征”(进出境和市场对外商只进行登记管理,不征税),使齐国经济开始繁荣起来。 在军事方面,管仲强调寓兵于农,“做内政而寄军令”,将军事编制隐于行政编制之中。规定国都中十五个士乡战时组成军队,将行政编制轨、里、连、乡与军事编制伍、小戎、卒、旅对应结合起来,五旅为一军,由齐桓公、国子、高子各率一军。 在人才培养和管理方面,管仲推行了“三选法”的官吏选任制度。三选法包括三个环节:一是乡选,即各乡乡长,各属大夫选出优秀人才,上报国君;二是官选,即把各乡属选出的人才分配到有关的衙门实习,期满后,由衙门长官选出优秀者,上报国君;三是君选,即国君亲自选拔。优秀者可任命为高级官吏,有的还可以做上卿的助手。 在社会保障方面,管仲实行了“九惠之教”。“九惠之教”包括老老、慈幼、恤孤、养疾、合独、问病、通穷、振困、接绝等九个方面的内容。所谓老老,由国家赡养、照顾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所谓慈幼,由国家抚养士民的幼弱子女;所谓恤孤,就是号召社会力量抚养孤儿;所谓养疾,就是官府建“疾馆”来赡养残疾人;所谓合独,就是由官府负责把无妻的男子和无夫的女子两两相配,组成家庭;所谓问病,就是官府慰问有病的老人;所谓通穷,就是由国家补助贫穷者;所谓振困,就是灾年,官府发放仓粮来救济百姓;所谓接绝,就是对烈士亲属给以抚恤。 在外交方面,管仲提出了“尊王攘夷”的战略方针。“尊王”,就是尊重周朝王室,承认周天子的地位;“攘夷”联合各诸侯国,共同抵御戎、狄等少数民族对中原的侵扰。“尊王”,可以收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效果;“攘夷”,可以调动民族情绪,从而取得广大华夏族的拥护。 经过管仲从公元前685年至公元前681年四年全方位的改革,齐国国内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人民富庶,基本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从而为齐桓公创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管仲的辅佐下,齐桓公创立霸业自公元前685年起,至公元前643年结束,经过近30年的苦心经营,其间经历了大致六个阶段(前文齐桓公章节已述,故略)。他先后主持了三次大的武装会盟、六次大的和平会盟;还辅助王室一次,完成了春秋首霸的伟业,史称“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公元前645年,管仲病逝。死后葬于临淄牛山北麓(今临淄区齐陵街道北山村)。现管仲墓高约14米,东西长约34米,南北长约14米。2005年,临淄区依托管仲墓建成了管仲纪念馆。馆区占地80亩,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整体建筑采用仿汉代风格。纪念馆有“管鲍之交”、“桓公拜相”、“管仲治齐”、“首霸春秋”、“光照千古”5个展厅,以管仲的生平脉络为主线,展示中华第一名相的历史功绩。 管仲的治国思想,被战国时期稷下学宮的管仲学派整理、集录于《管子》一书。《管子》乃齐文化的重要代表作,为我国最早、最大的行政百科全书。集中反映了齐文化务实、变革、开放、兼容的特色和精神风貌。内容博大精深,涉及经济、政治、军事、哲理、哲学、自然科学的诸多方面,其思想在历史上曾产生过重要影响。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