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龄

发布日期: 2013-11-2214:36:18 浏览次数: 字体:[ ]

房玄龄(579年—648年),名乔,是唐朝的开国功臣,也是贞观年间的著名宰相。据《新唐书》、《旧唐书》载,房玄龄是齐州临淄人。《中国房氏家谱总序》中明确记载:房玄龄的父亲房彦谦“在山东青州府临淄县开基”,房玄龄“起于临淄”。也就是说房彦谦北周、隋朝时,长期隐居于临淄,房玄龄青少年时代曾在临淄生活居住。著名影星成龙,就属于房玄龄后裔临淄支。据明清临淄县志记载,今临淄区齐都镇南马坊村,有房玄龄的纪念性墓冢。

房玄龄从小在家中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博览群书,才华出众。隋开皇十六年(596年),举进士,授羽骑尉,校雠秘书省。不久,调任隰城尉。后来,因事受连累革职,遂迁移居上郡。隋炀帝大业十三年,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李世民率军西进,占领渭北,逼近长安。房玄龄在渭北投奔李世民。两人一见如故,李世民当即拜他为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李渊灭隋,做了皇帝,是为唐高祖。立李建成为皇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李世民拜房玄龄为秦王府记室,封临淄侯。房玄龄随同李世民转战南北,运筹帷幄,为唐王朝的统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唐王朝统一全国后,李建成和李世民争夺皇位继承权。房玄龄参与策划“玄武门之变”,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四日,李世民在玄武门设下伏兵,射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李渊被迫交出军政大权,并立李世民为皇太子。两个月后,李世民登上皇帝宝座,改年号为贞观。唐太宗即位后对群臣论功行赏,认为房玄龄等五人功居第一。拜房玄龄为右庶子,进爵为邢国公。不久又提升为中书令。630年,房玄龄升任尚书左仆射,行宰相之职。

贞观年间,太宗对房玄龄十分敬重,并大加褒奖。贞观元年,太宗赞曰:“玄龄等有运筹帷幄,建功创业之功,论功行赏,当居第一。”贞观十七年,太宗下令画功臣二十四人像于凌烟阁,房玄龄位列其中,称赞他:“才兼藻翰,思入机神,当官励节,奉上忘身”,将他比做汉初名相箫何。

房玄龄重视人才,知人善任,用人不枸一格,对人从不求全责备。早在战争年代,唐军每攻克一城,诸将都去争珍贵宝物,而房玄龄却首先物色人才,千方百计将他们搜罗到秦王府来。贞观初年,房玄龄根据太宗诏令,果断地裁去大量冗员,对于那些有德有才的人则委以重任。他向唐太宗推荐了唐初名臣李大亮。

鉴于隋炀帝“法令尤峻,人不堪命,遂至于亡”的教训,唐太宗主张“宽简刑政,审慎法令。”房玄龄等人受诏修定《唐律》,他本着太宗“务在宽简”的精神,拟定律文500条,刑名20等,与隋朝的旧律相比,减去大辟(死刑)92条,减流刑为徒刑者71条,而且改绞刑为断右趾,取消鞭笞酷刑,其余删繁就简,改重为轻者甚多。后来长孙无忌对《唐律》作了具体说明,编成《唐律疏议》一书。此外,房玄龄等还奉召修改隋礼,最后完成《贞观新礼》一百三十八篇,奠定了唐代礼制的基础

房玄龄不仅勤于政事,而且勇于进谏。他谏阻太宗实施世袭分封制;反对太宗对高丽进行的多年战争。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太宗打算再次东征。这时房玄龄已经重病缠身,唐太宗出征前,他仍然不顾重病,书写谏表,上呈太宗。这种忧国忧民的精神,使太宗感动不已。

房玄龄不仅是一个著名的政治家,也是一个优秀的历史学家。为了总结历史经验,使国家长治久安,唐太宗任命房玄龄为史书的总监修,开了官修史书的先河。房玄龄主持了对经籍图书的搜集整理,主持了《晋书》以下至隋的六朝史的编写,还主持了唐朝国史的编纂。在修本朝史时,房玄龄主张秉公直书,不得曲阿。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龄病重,太宗派名医为其医治,每日供给御膳,并亲临探望。七月,房玄龄与世长辞,终年七十岁。唐太宗废朝三日以示哀悼,册赠太尉,并州都督,谥文昭,陪葬于陕西省礼泉县城九宗山主峰的唐昭陵。

房玄龄的妻子卢氏,是临淄人,性情刚烈,对丈夫十分忠心。据《太平广记》和明清《临淄县志·列女传》记载,房玄龄还没有做官时,一次大病,眼看就要死了,就对夫人说:“我死后你不要守寡,你还年轻,有合适的可以再嫁一个。”卢氏听后,非常伤心,跑回卧室拿了剪刀把自己的一只眼睛挖了出来,血淋淋的捧给房玄龄看,表明自己从一而终的坚定信念。在夫人的精心呵护和照顾下,房玄龄的病不久康复。病好后,房玄龄对夫人更加宠爱敬重。
    据唐朝刘餗的《隋唐嘉话》和明代浮白斋主人《雅谑》记载,房玄龄做宰相后,唐太宗打算赐给房玄龄几位绝色美人做妾,房玄龄一直不接受。太宗叫长孙皇后出面做房夫人的工作,房夫人坚决不同意。于是唐太宗派太监持一壶“毒酒”传旨房夫人,如不接受这几名美妾,即赐饮毒酒。夫人面无惧色,接过“毒酒”一饮而尽。结果并未丧命,原来壶中装的是醋,皇帝以此来考验她,开了一个玩笑。于是“吃醋”的故事传为千古趣谈。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