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于髡

发布日期: 2013-11-2214:36:05 浏览次数: 字体:[ ]

淳于髡,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先生。他身材矮小,相貌丑陋,出身贫贱,曾因犯罪受过髡刑(剃光头),做过“赘婿”(农奴主为自己的女奴所招的男奴配偶)。他博闻强记,滑稽善辩(滑稽,古时指口才好、言辞流畅),被誉为“炙毂过”(意思是他的智慧和语言比用火烤车上的盛油器流出的油还多)。曾以隐语劝威王“一鸣惊人”,因而备受尊崇,位列上卿。他长于外交,多次出使诸侯、不辱使命,在齐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齐威王即位之初,沉湎酒色、不理朝政,致使国内混乱。当此之时,淳于髡利用威王喜好隐语(类似谜语或寓言)的特点,前去劝谏道:“我们齐国的都城中有只大鸟,落在了大王的庭院里,三年不飞又不叫,大王知道这只鸟是怎么一回事吗?”齐威王听后,知道暗指的自己,对淳于髡说:“这只鸟不飞则已,一飞就直冲云霄;不鸣则已,一鸣就使人惊异。”于是齐威王幡然醒悟。整顿朝纲,赏罚分明,励精图治。很快齐国就一跃成为了强国,威行三十六年。

淳于髡长于外交,其中最令人津津乐道的是“使楚亡鹄”的故事。一次,齐威王命令淳于髡带一只天鹅出使楚国,想把它作为一件珍贵的礼物送给楚王。不料半路上,淳于髡一不留神,天鹅飞走了。他只好硬着头皮来到楚国,提着空鸟笼去进见楚王,说道:“我们齐王派我来给您献一只天鹅,我一路上精心呵护,不敢怠慢。路上过一条河,正好天鹅口渴,我担心天鹅渴坏了不好向您交差,就把它从笼里放出来饮水,哪曾想这天鹅飞走了。我非常后悔,想自杀来谢罪,但担心天下人说大王您为了一只鸟逼死了一个人才;我想换一只鸟来冒充那只天鹅,又担心欺骗大王您,落下一个不讲诚信的恶名;我想逃亡到别的国家去,又担心因为我的失误使齐国和楚国两个友好国家反目成仇,影响两个国家的关系和利益。所以我思来想去,还是老老实实来见大王,承认错误,接受一切惩罚。”楚王见淳于髡态度真诚,说话也合情合理,就没有责难他,而是奖赏了他的诚实,赐给他的钱比天鹅的价值还高。

淳于髡一直活到齐宣王时期。他曾在一天之内,向齐宣王推荐了七个人才。宣王怀疑他推荐得太多、太滥,而责问于他。淳于髡却用“长着一样翅膀的鸟们在一个地方住”、“有同样脚的野兽们经常一块走”、“到睾黎山、梁父山的背面山坡去找柴胡、桔梗非常容易”等形象的比喻说明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道理,消除了宣王的疑惑。

齐宣王时,儒家亚圣孟子曾来齐都稷下讲学。淳于髡与其交往甚密,并经常就学术问题进行辩论。他曾与孟子辩论“男女授受不亲”,还曾批评孟子不切实际,常把孟夫子驳得有口难言。临淄从古到今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孟子遇见淳于髡,吓不死也发昏。

淳于髡晚年,致力于在稷下学宫培养人才,在学生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太平寰宇记》载,他去世的时候,有三千弟子为他披麻戴孝。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