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仲连

发布日期: 2013-11-2214:36:18 浏览次数: 字体:[ ]

鲁仲连(公元前305年至公元前245年),又名鲁仲连子、鲁连子、鲁仲子和鲁连,战国末期齐国稷下学宫后期代表人物,著名的平民思想家、辩论家和卓越的社会活动家。

鲁仲连生于今聊城市荏平县冯屯镇望鲁店村,长期学习、生活于临淄稷下,隐居于今桓台锦秋湖附近(起凤镇华沟村有鲁连陂;五贤祠中,鲁仲连为所祀五贤之一),游于赵,死于今高青(高城西北大王村东南有鲁仲连墓)。其著作为《鲁仲连子》14篇。

幼时的鲁仲连在稷下学宫曾从师徐劫,专攻“势数”之学。他思维敏捷,口若悬河,十二岁便驳倒稷下著名辩士田巴,还曾三次责难盂尝君,有“千里驹”的美誉。田单复齐时,曾劝田单身先士卒、不忘本色,助其攻下狄邑(今高青县高城镇);还曾一箭书退燕十万兵,助田单攻下聊城。 当然,在历史上最为著名的,还属他“痛斥辛垣衍,义不帝秦”的事迹。

公元前258年,秦国攻打赵国,包围了赵都邯郸。赵向魏求救。魏国怕得罪秦国,派将军辛垣衍潜入邯郸,劝说赵国当政的相国平原君尊秦称帝。当时正在赵国游学的鲁仲连,出于大义,通过平原君去见辛垣衍。

首先,他直截了当、一针见血地指出秦乃虎狼之邦的本质,声明如果让秦国称帝,进而统治天下,那么,自己宁可跳进东海去死,也绝不作它的顺民;继而具体指明了救赵的策略——迅速组建魏、燕、齐、楚四国同盟,联合起来抗秦援赵。当辛垣衍声称魏国不想救赵时,鲁仲连举了齐威王的例子力陈秦称帝之害,点明魏一旦尊秦为帝,必然要丧失国家自主权,必然要受秦的摆布和苛责,有百害而无一利。

接着,当辛垣衍说魏国害怕秦国,并恬不知耻的说秦和魏是主仆关系时,鲁仲连先是用归谬法得出“可以让秦王烹煮魏王、剁成肉酱”的假设性结论来激怒辛垣衍,后又用纣虐三公、齐湣王轻视邹鲁的例子来警示辛垣衍,尊秦为帝,必受其辱,必遭其害。

最后,鲁仲连又从魏王和辛垣衍的个人角度有针对性的分析了他们尊秦为帝的下场。如果尊秦为帝,秦国会安排他们的人,如大臣、子女呀进入魏国的宫廷,让魏王成为傀儡;而那时的辛垣衍,也会因为他是魏王的心腹而被秦想方设法排挤出朝臣的行列,不再有现在的尊位和荣华富贵。辛垣衍听后坐立不安,最后改变了主张,声称自己再也不敢妄谈尊秦为帝的事了。

鲁仲连一番既慷慨激昂又含蓄深刻的说辞大获成功。秦将为之震惊,后撤50里。再后来,魏国的信陵君窃符救赵,解了邯郸之围。平原君想封赏鲁仲连,鲁仲连坚辞不受;又赠给鲁仲连千金,鲁仲连仍是坚辞不受。最后,弃金钱如粪土,视富贵如浮云的鲁仲连,甩下一句:“对于天下人来说,最可贵的品质,是为人排患解难,却从不索取回报。如果有所取,那就是商人的勾当,我不愿做。”便飘然而去。

鲁仲连是一个融汇贯通、多元并存的综合体,是稷下学宫百家争鸣所结出的硕果和奇果。在他的身上,有纵横家的影子,但他的爱国主义立场,毫不利己专门利他的作风,又与苏秦、张仪背信弃义、贪图富贵截然相反;他受名家辩士辩术的熏染,又能跳出为辩而辩的泥沼,理论联系实际,身体力行;他有儒家的仁政、民本思想,但他的平民参政意识和摒弃富贵金钱的高士作风又与孔孟之道决不苟同;他受墨家影响,有很明显的兼爱、非攻行为,但行动又远比墨家大气积极,更智慧、更讲究策略;他隐居海上,有道家遁世之风,但又不完全归隐,决不肯老死山林,常常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积极行动。总之,深遂的思想,高尚的人格,超人的智慧,组成了一个富有个性和传奇色彩的鲁仲连。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