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于意

发布日期: 2013-11-2214:36:18 浏览次数: 字体:[ ]

淳于意(约公元前215年——约公元前140年),是西汉时期临淄人,与张仲景、华佗并称为汉代三大医学家。因他曾在齐都临淄担任过管理粮仓的太仓长,所以人们叫他“太仓公”,或“仓公”。 淳于意先后拜淄川人公孙光、临淄人公乘阳庆为师,向他们学习医术。他品行高尚,医术精湛,进一步发展了扁鹊的脉诊学,对针灸、药理也有很高的造诣,是齐派医学的代表人物。

淳于意在医学上的最大贡献,是首创中国乃至世界医学史上第一部医案(病历)——《诊籍》。在长期的行医实践中,他将患者的籍贯、姓名、职业、病名、病因、病性、诊断、治疗和愈后的情况都一一记录下来,最后把这些病历装订成册,起名叫《诊籍》。这些病历,《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录了25例。这25例中既有王公贵族,也有平民百姓。其中治愈15例,不治10例,涉及现代医学的消化、泌尿、呼吸、心血管、内分泌、脑血管、传染病等10余类。涉及的病因有感受寒湿(如流汗或汗出受寒)7例,房事所伤4例,饮酒2例,饮酒、盛怒与房事不节3例,情志所伤(如怒、忧思)2例,饱食、过劳、外伤、服药石、不讲卫生各1例,未言明1例,其中许多与《内经》病因学相合,尤强调感受寒湿、房事所伤、情志因素和饮酒。有许多颇具新意,如最早提出龋齿的病因与“食而不漱”即饭后不漱口有关;首提饮酒致泄的病机;记载了第一例忧思致病的案例,最早的有关“络脉”病变的医案等,这些都是宝贵的医学史料。

《诊籍》所载的治病方法有针灸、药物、食疗等,涉及的方药有下气汤、火齐(剂)汤、苦参汤、莨菪药、消石、芫花、米汁、药酒、柔肠、窜药、丸药、半夏丸等,尽管有些方药的记载不具体,但法理自通,且有创新。如“病龋齿”案提到苦参汤漱口,苦参可清热燥湿杀虫,用之漱口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又如“病蛲瘕”案,用芫花煎汤饮之,芫花苦温有毒,能泻水杀虫,所以可治蛲虫病。特别是仓公还首提了物理降温法。有一次淄川王病了,淳于意前去诊视。原来是因为洗头发未干,即入睡受风而引起的头痛、身热、肢痛、烦闷,相当于今天的风寒感冒。淳于意立即用冰水敷淄川王的额头,帮助降温,并针刺足阳明经的厉兑、陷谷、丰隆三穴,以散肌表之热,淄川王的病立刻就好了。物理降温,用冰袋或冷毛巾敷额或用酒精擦浴,是现代高热病人常用的降温方法,但在二千年前的汉朝,不啻是一种发明创造。

淳于意的《诊籍》既反映了他医技的高超全面,又给我们留下了各科早期病例,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