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梁妻

发布日期: 2013-11-2214:36:05 浏览次数: 字体:[ ]

“孟姜女哭长城”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劳动人民借这个传说,控诉了惨无人道、摧残家庭幸福的封建暴政,歌颂了坚贞不渝、感天动地的爱情。人们在认识这个传说的时候,往往受故事内容的影响,认为这个传说发生在秦始皇时期,地点是在秦朝长城一带等等,孰不知这个传说的原型在临淄区,来源于杞梁妻的故事。

从训诂学和文献学角度看,孟姜女并不姓孟,“孟”为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大的意思;“姜”才是其姓氏。“孟姜女”实际的意思是“姜家的大女儿”;而且,孟姜女不是单指一个人,而是一类人的通称。先秦时期,“孟姜”一般称齐国国君之长女,亦通指世族妇女。也就是说,当时很多齐国公室的贵族妇女,都可称“孟姜”。有文物桓子孟姜壶为证(此壶为春秋时期齐庄公姜光的大女儿姜蕾和丈夫田桓子无宇共铸,以悼念田桓子无宇的父亲田须无)。

孟姜女的原型为杞梁妻。据《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记载,公元前549年,齐庄公姜光伐晋大胜,在凯旋途中突袭莒国(今山东莒县)。在袭莒的战斗中,齐国将领杞梁英勇战死,为国捐躯。后来齐、莒讲和罢战,齐人载杞梁尸回临淄。杞梁妻哭迎丈夫的灵柩于郊外的道路。齐庄公派人吊唁。杞梁妻认为自己的丈夫有功于国,齐庄公派人在郊外吊唁,既缺乏诚意,又仓促草率,对烈士不够尊重,便回绝了齐庄公的郊外吊唁。后来,齐庄公亲自到杞梁家中吊唁,并把杞梁安葬在齐都郊外。现杞梁墓,在临淄区齐都镇郎家村东约600米处。

战国时期,《孟子》等为杞梁妻故事增添了“哭夫”情节;西汉刘向的《说苑·善说篇》则说杞梁妻哭崩了齐都临淄的城墙,并赴淄水而死。唐朝人把故事发生的时间推进了三百多年,又用移花接木的手法,由齐国临淄城移植到了秦始皇时代的秦长城;由杞梁、勇士、战死演化成了杞良、役夫、打死;杞梁妻也变成了有姓有名的孟仲姿、孟姿。747年《琱玉集》引的《同贤记》、唐末诗僧贯休所作乐府、李白诗《东海有勇妇篇》都进行了文学演绎和艺术加工。

孟姜的名字在文学作品中出现,最早是唐末宋初敦煌石室卷子的《捣练子》一词中。“孟姜女”一词的产生,据民俗专家钟敬文先生推断,可能是由于当时作词的民俗诗人,因为迁就词调的三字句(孟姜女——杞梁妻,音韵相近),而把‘女’字硬加在‘孟姜’名下的结果;而杞梁、杞良、范喜良、万喜良的名字,也以同样的缘由演变而来。

到了明代,明政府为了防止瓦剌入侵,大修长城,招致民怨沸腾。老百姓为了发泄对封建统治者的不满,又改杞梁妻为“孟姜女”,改杞梁为“万喜梁”(或范喜梁),加了诸如招亲、夫妻恩爱、千里送寒衣等情节,创造出全新的“孟姜女哭长城”传说。明中叶以后,从南方到齐长城而山海关,都修建了孟姜女祠(现在秦皇岛的孟姜女祠,香火依然很盛)。明代著名文学家冯梦龙所著的《东周列国志》中对以前的传说进行了系统整理和进一步的艺术加工,在六十四回“曲沃城栾盈灭族,且于门杞梁死战”中,对杞梁、华周死于莒;杞梁之妻哭夫的故事描写的更加细致具体,并说“后世传秦人范杞梁差筑长城而死,其妻孟姜女送寒衣至城下,闻夫死痛哭,城为之崩。盖即齐将杞梁之事,而误传之耳。”

如前所述,杞梁墓既然在临淄齐故城南墙外郎家庄东,那么孟姜女哭夫的主要地点也应在此处。所以“孟姜女哭长城”的原型地为临淄当确凿无疑。至于淄博博山、淄川;济南长清以及齐长城沿线的“孟姜女哭长城”遗迹,笔者认为与史实虽有出入,但也没离大的齐国范围,也有可能,也说的过去,均属发生在临淄的这段史实的衍生品。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