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公湖 | |||
| |||
太公湖,依托临淄人民的母亲河——淄河而建,位于国家4A级景区“中国古车馆。太公生态文化旅游区”的核心部位。2009年,太公湖被国家水利部命名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太公湖,坐落于风景秀丽的牛山脚下,南依自然风景旅游区马莲台,西连临淄城区,东望“东方金字塔”——田齐王陵,北邻中国古车博物馆。以齐国开国元君姜太公命名,从淄河上游太河水库引水成湖。该湖上下游长2500米,宽300-500米,水面面积1500亩,蓄水能力150万方。太公湖的建成,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的微观生态环境,并为市民提供了一处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太公湖 太公湖始于淄河临淄城区段综合治理工程。一期工程自2001年10月动工,2002年建成。因河道断流、乱采砂、乱占地、乱倒垃圾等,使淄河临淄城区段河床及两岸自然环境和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环境质量明显下降,严重影响了两岸居民的生活质量。针对这一现状,整个工程以整体规划、分期实施为原则,综合考虑防洪、水源、投资、景观等各方面因素,以临淄大道淄河大桥为中心,对上、下游2.5公里的河道实施综合治理。累计治理河道2.5公里,新建橡胶坝1处,拦砂坝2处,分水坝1处,湖中岛屿5处。工程竣工后,通过公开征集,将治理后形成的人工湖命名为“太公湖”。湖长2.5公里,宽300—500米,水面面积1500亩,蓄水能力150万方。 二期工程2008年建成。本着突出“治水植绿,还民生态”为主题的治理思路,以太公湖为中心,对上游从柳店漫水桥至南外环路,下游从太公湖橡胶坝至崖付桥下游300米处,全长8.3公里的河道进行综合整治。累计完成溢流堰5道、生态坝1座、堰上桥1座、漫水桥1座、湖心岛5处、暗涵5000余米、筑堤16公里,对观光路、人行道、护坡、岛屿进行了绿化,种植白腊8600株,松树2800株,柳树3200株,建成园林绿地50万平方米。2009年对太公湖生态休闲公园至崖付桥14公里的环湖道路实施硬化,形成了完整的环湖观光之路;在主河道内种植芦苇、荷花等水生植物50万平方米,在河堤、河岸上种植各类乔木、灌木近2万株;通过干渠从太河水库引水760万方补充水源,在河道内形成了大面积的水面景观。 两期工程累计治理淄河河道10.8公里,在淄河临淄城区段形成了近3000亩水面、4300亩生态湿地、425亩的太公湖生态休闲公园和2000多亩的淄河沿河景观带,基本建成了立体化、景观化、生态化的河道长廊景观。 已接近10年建设,太公湖经历了“破茧成蝶”的转变。为彻底改善淄河生态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的状况,临淄区先后投入3亿元,实施淄河综合治理工程。治理范围以太公湖为中心,通过实施筑底、筑堰、恢复水面、涵养湿地和两岸绿化等工程,形成了水面300—500米、两岸绿化护坡达50米的淄河生态河廊。临淄区在治理过程中对太公湖进行了高起点规划、建设、拆迁以及管理,其中主河道按20年一遇防洪标准设计,两岸大堤按50年一遇防洪标准设计,两岸在景点开发上,完成了占地28万平方米的太公植物园等一批精品项目,道路交通建设上,规划修建了环淄河风景旅游路,在绿化美化方面,沿淄河两岸以及河道内均设置了高档次的植物带。 高标准的建设只是太公湖打造生态河廊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太公湖的湖水在经过治理后已经有了质的飞跃。太公湖的水源除了引太河水库的水和太河水库泄洪时进行拦蓄洪水外,更重要的水源来自为太公湖配套的淄河和齐都两个污水处理厂。由环保部门进行24小时在线监测确保达标排放,保证了太公湖上下游水面和湿地的生态需要。而这些水排放到河道里之后,经过湿地的自然生态净化,水质提高了一个档次。 河道经过治理之后,水清了,两岸绿了,鸟多了,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太公湖湖区的鸟类有几十种,早晚的时候数量能达到几千只,甚至上万只。目前太公湖已经形成了3000亩水面、4000亩生态湿地和大面积的园林绿地、生态林、经济林构成的万亩生态修复区。 临淄太公湖国家水利风景区自建成后,已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群众的广泛认可,成为不可多得的水利名胜、生态景区和文化圣地。 | |||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