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子里芯子

发布日期:2019-10-25 09:18:30浏览次数:字体:[ ]

临淄区南王镇南仇东村阁子里芯子,起源于明代正德年间(1506年),由当地的扛阁抬阁发展而来,距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在传承过程中,通过本村老艺人的改进,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门类,主要特点是构思奇巧、装饰豪华,设景布置惟妙惟肖,芯子上装点的花卉,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淄博电视台等都作了专题录播,韩国、日本等等国家及我国的台湾、澳门等地区也进行了专题报道。2006123日,阁子里芯子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086月,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南仇阁子里芯子表演

阁子里芯子最早开始于本村村民在勾栏中的演出,其产生与发展与本地关帝阁的祭祀活动有关。勾栏,原意为栏杆,用荆棘围栏,叫做“棘盆”。在“棘盆”内演出艺伎、百戏等,是民间艺人集中演出的场所。南仇村的民间艺人王从让,生于明正德元年,从小随父亲在“勾栏”中演出。他走南闯北,到过北京的“天桥”以及闻名全国的“勾栏”中出演,熟知各种技艺,尤其擅长百戏中儿童固定在长杆上表演的技艺,是远近闻名的表演艺人。

明朝时期,南仇东村阁子里的乡民们在本村的东面建造了一座供奉关帝的“关帝阁”。该阁子分为上下两层,是一座典型的城楼式建筑。按照“一层为屋,二层为阁”的习惯,当地俗称“阁子”。祭祀关帝的活动,当地称为“奉阁”。规模盛大的“奉阁”祭祀活动每年都要进行。此时,香火缭绕,锣鼓齐奏,鞭炮轰鸣,民间扮玩纷纷出动,火流星、高跷、旱船、耍龙、舞狮、扛(抬)阁、秧歌竞相展艺。或祈福或求雨或消灾或辟邪,以求五谷丰登、人畜平安。在这一系列活动中,最为隆重的也是必须进行的便是“献牲”仪式。将准备好的整猪全羊、糕点糖果、五谷食品等供奉给“关帝神”,以表达人们的虔诚和心愿。因“关帝阁”在二层上,此时回乡的艺人王从让结合“献牲”仪式,将男女童固定在高竿上,做出双手托盘的动作,将供品献给关帝神。随着年复一年的延续,在当地便形成了一种统一的叫法,即“扛阁”或“抬阁”。

从明朝末期到清朝中期,是阁子里芯子的形成时期。南仇东村的艺人们在“扛阁”与“抬阁”的基础上又加入了当地民间小戏的素材,如《哪吒出山》《许仙游湖》《嫦娥奔月》《天官赐福》《三打白骨精》等。人物全部由童儿装扮,向“关帝神”献戏。正是由于“献牲”与“献戏”的完美结合,才使得芯子艺术逐步完善。阁子里芯子表演每到一处,芯子上的儿童一般要向观众展示对联,内容多为“招财童子至”“利市仙官来”或“招财进宝”“五谷丰登”等吉祥祝语,是为了“示福”或“送福”。所到之处,乡民便鸣放鞭炮鼓乐相迎,这叫做“接福”。“接福”仪式由当地有名望的人士主持,场面同样十分隆重而热烈。参加人须十分虔诚,以求福临门,财源滚滚。同时,主人总以丰盛的点心果品、烟酒糖茶等回敬为他们“送福”的芯子表演者。

清末光绪年间,以本村老艺人王本厚为主,集聚了本村部分有名望的民间技艺人士,集思广益,在惊、奇、险上做文章,根据芯子艺术的自身特点,精心设计了“花上有人”“物上有人”“人上有人”等,并开始使芯子在静中有了“动作”,能在人们的不知不觉中“开”与“合”“升”与“降”“转”与“跳”“飞”与“飘”。这一切,又将临淄南仇阁子里芯子提高到一个较高的艺术水平,成为山东省民间艺术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

阁子里芯子的主要特点在于艺术与技艺相结合,充分展现了人物与道具相统一的表演思路和设计构想,在“芯子”的制作设计中,采用了钢木结构,根据每台芯子的演出剧目,用力学原理和艺术造型进行精心的推算设计,安全、美观,达到了安全系数和艺术形象的高度统一。比如:西瓜瓣上站立儿童,形象逼真(西瓜是用水萝卜制作而成)。“高台定车”是两女童在有窄小的平台上,各骑自行车相互追逐而看不出牵引两车的车轴。“鸟笼上站人”中,鸟笼由下边的小演员一手托住,鸟在笼中飞,人在笼上站,让人难解其妙。一瓶果酒躺在平板上,瓶中酒浆随时波动,酒瓶上立一孩童,令众口惊呼。“碧波仙子”上配三个彩童,一个是荷花仙女,一个是少年仙童,另一个是白发仙翁。设计者将三个儿童安装在升降器上,升降器上的彩童可按演出要求进行安排,随时更换。通过摇动摇把,荷花徐徐开放,仙女从中冉冉升起,立于花朵之上。展示后,花瓣缓缓闭合;当第二次荷花盛开时,出现在人们眼前的,却是一个仙童少年;三次花开时,一白发仙翁在花中站立。另外,用作装饰的手工扎花深埋在花卉盆景中,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 

芯子的演出队伍庞大,场面壮观。先由“火流星”开路,随后是盛大的锣鼓队,其后为高跷、旱船、秧歌、耍扇、蝴蝶舞等队伍,最后由芯子压阵。芯子是整个演出队伍的“主角”。多台芯子高高在上,表演者在空中飞舞翱翔,芯子周围有众多手持彩扇的舞蹈者,表演起来形成错落有致、上下舞动的壮观场景。下面扛或者抬的表演者则由年轻力壮的男性扮演,上面表演者和下面扛(抬)阁者必须融会统一,协调一致。芯子上的小演员分两层或多层错落分布在芯子上。两层间的连接有三种方式:一为“托”,即为下面的人物用茶盘、鸟笼等特制道具“托”着上一层的人物;二为“挑”,即下面的人物用条型道具,或兵器法器,或树枝花朵,“挑”着上面的人物。三为“吊”,即上面人物握着平板上的杆柄,脚下则虚踏在透明的鱼缸、酒瓶、弓弦等半活动状态的器物上,更增加了该芯子的惊险性、新奇性。

 
南仇阁子里芯子表演

芯子均以传统剧目为主,常用的芯子造型有《打渔杀家》《铁弓缘》《三打白骨精》《许仙游湖》《哪吒出山》《牡丹仙子》等十几个。《哪吒出山》:太乙真人脚踏仙鹤,手执金枪。哪吒一手接枪,双脚各踏风火轮,风火轮下有飞翔的仙鹤。两只仙鹤及青松寓意哪吒出山的神奇。《三打白骨精》:芯子基座为喜鹊登梅,孙悟空手持金箍棒,脚踏住梅枝上的一只喜鹊。白骨精身着战衣战裙,手舞双剑立于梅花之上。《牡丹仙子》:人物为牡丹姐妹及书生,姐姐脚踏牡丹花枝,右手舞动拂尘,在左手的牡丹花枝上,站立着俏丽的妹妹,书生则站立在另一束牡丹花上读书。《鸟语花香》:少年男子一只脚踏在桃花枝上,另一只脚翘起来,脚面上横放着一酒瓶,酒瓶上站立着一位女童。男子手上托着鸟笼,鸟笼的挂勾上也站立着一位少女。笼中的鸟都是真鸟,不时地跳跃鸣唱,酒瓶里琼浆晃动,勾画出一幅动静相融的画卷。《嫦娥奔月》:以杏花盆景作骨架。吴刚手托着茶盘,脚踩在花枝上,盘中有酒坛、酒樽,嫦娥则站立在盘的边沿上,身体浮于空中,既美观又奇特。吴刚脚踏在杏花丛中,花枝看似十分细小,实则可以承载千斤重量。《姜太公》:姜太公坐在五层台阶上,稳如泰山,两个仙童分站立在两边。右边的童子手握大旗,左边的童子脚踏在玻璃鱼缸上,缸中有真水活鱼,再配上声、光,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许仙游湖》:许仙站立在船头,手拿纸扇,白娘子站在纸扇上;船翁在船尾划船,小青站立在中间。《八仙游春》:用三棵枯树根经过钻孔包装,制成三株大型根艺花卉,八位神仙各持法宝,韩湘子站在在铁拐李的拐杖上,何仙姑站在吕洞宾的宝剑上,蓝采和站在曹国舅手中的如意钩上,汉钟离的宝扇上精心安装着倒骑驴的张果老。其他内容的芯子根据演出的不同需要增减,可以一两台小规模表演,也可以七八台同时出动;既可将芯子单独表演,也可以配合其它艺术门类一并展示。

在演出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芯子上面的儿童,要适时、适量吃饭喝水,坚持到演出结束。小演员的双腿和腰部必须牢牢地固定在表演位置。固定的器械必须松紧适度,既要万无一失,又要保证其舒适,能够自由地表演。抬芯子的演员必须和芯子上的小演员达成高度的统一,从安装好的的一刻起,上面的小演员(俗成上装)与抬芯子的人(俗称下装)就成为不可分离的整体。

演出时,一般是六台芯子排列一行,浩浩荡荡,宏伟壮丽。上装的男女儿童不论扮演什么角色,必须与下装的“扛芯子”和“抬芯子”的演员步伐和节奏保持一致,舞步的大小、强弱也必须做到协调。其基本舞步有“走步”“十字步”“倒退步”“颤步”等等。其队型变化多为“一条街”“连环套”“卷菜心”等。

阁子里芯子的伴奏乐队为二十多人的锣鼓队,乐器有鼓、锣、钹、镲、小锣等。演奏的曲牌主要有《凤凰串牡丹》《闹花船》《娥眉雪》《玉芙蓉》等。演奏者往往将几首曲牌相互结合穿插,随着舞蹈的舞步和队形图案的变化而变化,或激烈或舒缓,使芯子表演锦上添花。久而久之,当地群众中流传着这样的歇后语:“阁子里打鼓——有玩意儿”。

阁子里芯子融合了音乐、美术、舞蹈、秧歌、体育、舞台剧等表演,场景中的人物和道具动静结合,内容丰富,是一种综合性的民间演出活动。最大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其科学的设计和安装,制作中充分突出了“惊”“险”“奇”的特点,在结合部位进行了科学精巧的设计,各个连接点合理、科学,充分利用力学原理,用服装及道具掩盖了高空支架的连接点,毫无痕迹;同时还注重了支架的坚固性,确保每一个支点都能承受实际重量的几倍乃至十倍以上,不摇、不晃,平稳自然。阁子里芯子所有的场景及器物经过了精心“伪装”,所有结合部位浑然一体,让人很难看出破绽。所用道具真假结合,利用人们的视觉误差达到以假乱真的目的。尽量采用实物,包括酒具、鱼缸以及酒水、鱼虫等,而有的则需要有“假”,如瓜果花卉乃至人的手、脚等均由人工制作。在晚间表演,尤其让人感到惊奇。居高临下的表演形式,加上手工制作的各种反季节的花卉瓜果装饰衬托,更容易吸引人们的视线。阁子里芯子鼓乐所用的曲牌是当地所独有的,其中以《凤凰串牡丹》《闹花船》《峨嵋雪》《玉芙蓉》为代表,把多首曲牌相互穿插演奏,大气、沉稳、厚重,极富节奏感和层次感。

以前,芯子多在求神祈雨或拜祖祭天时进行展演,在每年的春节及“献牲”“献戏”活动时必定演出芯子。民国时期至20世纪70年代,是芯子的一个表演兴盛时期。此时芯子已从祈雨求神拜祖祭天的传统习俗中脱胎而出,被赋予了更新的寓意,成为迎接解放、庆祝土改、盛大庆典时的演出节目。20世纪70年代,关帝阁建筑在一定程度上被毁坏,阁子里芯子所用工具、道具、服装也大部被毁。1992年,南仇东村又对阁子里芯子进行了重新整理和开发并重新进行表演。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