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标志”标准化助力临淄乡村振兴“乘风破浪” | |||
|
|||
|
|||
春秋时期,《管子紧藏》中记载,齐国的执政者认为,“果蔬素食当十石”,意思是瓜果蔬菜相当于十石粮食。临淄区皇城镇属温带季风区域大陆性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12.2℃,年均降水量640毫米,土壤属潮褐土,土层深厚,通透性好,天然肥力高,富含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各种微量元素,承载能力强,具有涝时排水迅速,旱时保墒持久的特点,是种植农作物的最佳土壤。发源于鲁中山区鲁山山脉的淄河,水质清冽甘甜,富含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面对这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临淄区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业,2011年,“临淄西红柿”、“临淄西葫芦”注册为地理标志商标。但是一直以来, “临淄西红柿”、“临淄西葫芦”选苗、种植等方面尚无统一标准,造成西红柿、西葫芦的大小、口感、味道不一致;果蔬价格上不去,销量也受到阻碍,农民收入受到很大的限制,体现不了“临淄西红柿”、“临淄西葫芦”这两个地理标志的优越性,出现“端着金饭碗要饭吃”的状况。 临淄区市场监管局针对“临淄西红柿”、“临淄西葫芦”发展瓶颈,立足“临淄西红柿”、“临淄西葫芦”的产品特点和发展现状,与皇城镇政府共同多次实地调研,逐步探索,形成地理标志标准化发展模式,打造蔬菜质量标准化体系、标准化基地、标准化服务平台,打破地理标志发展困局,着力实现地理标志的经济效益。 一、完善地理标志质量标准化体系,实现质量安全保障。 为进一步推进地理标志发展,临淄区市场监管局指导成立临淄区皇城镇绿色蔬菜产销协会,依托协会标准化平台,借助思远农业标准化建设优势,由政府出资10万元,制定《临淄西红柿生产技术标准化管理规程》,《临淄西葫芦生产技术标准化管理规程》,助力“临淄西红柿”、“临淄西葫芦”实现质量保证,实现产品质量安全可控。在种植管理方面,各农户签订标准化生产服务责任书,实现产业标准化生产管理100%。建立“种植五统一”标准,即统一种苗、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采收、统一分级。由之前各自购买大小不一的种苗,到现在种子质量应符合GB16715.3标准;从之前不控制大棚湿度温度,到现在,必须将西红柿大棚土壤湿度控制在65 %~85 %、空气湿度保持60 %~70 %;西红柿所处的每个时期不同,控制的温度要求也不同。在种苗选育中的要求,对晒种、浸种都进行了规范;在栽培过程中,规定定植时间,缓苗期以及发课期、初花期以及结果期应该注意的事项,达到长势调控的要求。在采收过程中,由政府统一监管,将蔬菜进行分级、贴标,建立蔬菜合格台账,追踪销售情况,形成闭环管理,确保蔬菜能够达到绿色、无公害要求。当前,临淄西红柿年产量达到6亿公斤,比制定标准前产量增加400%,临淄西葫芦年产量达到6.8亿公斤,比制定标准前产量增加300%。在安全监管方面,协会严格遵循产前培训、产中服务、产后总结的服务流程,全方位、近距离为种植户和企业提供标准技术培训指导、农资配送和农残快检等服务,推行“7+12”标准服务工作法,即7天左右到社员生产现场服务指导一次,坚持12小时问题解决机制,区市场监管局构建“农业标准+质量管理+综合服务+巡查执法”四位一体的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共同精准服务每个生产管控点,形成源头可溯、流向可追的质量安全全程追溯体系,确保产品质量质检实现全覆盖,让农户得到标准化种植的好处,享受地理标志保护的实惠。 二、建立地理标志标准化示范基地,实现产业化发展。 针对果蔬由农户自发种植,受到投资能力的限制,现代化的种植技术和设施推广就会受到限制;因为规模太小,降低技术人员的工作效率等问题,临淄区市场监管局充分发挥协会优势,在用股份合作、农村合作社的形式将分散的农户集中起来的基础上,将皇城镇16家农村合作社、2家企业纳入临淄区皇城镇绿色蔬菜产销协会,近三年来,皇城镇政府协调补助资金500万元,建立西红柿、西葫芦生产基地,协会成员单位坚持“产销六统一”,即统一农资供应、统一分级、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定价、统一销售,达到“种、产、销”一体,实现产业化发展,当前协会在临淄区共建立西红柿生产基地10个,面积达到4000亩。临淄区皇城镇共建立西葫芦生产基地9个,面积达到3500亩。“临淄西红柿”“临淄西葫芦”产业化发展既便于吸引合作企业投资,弥补资金短缺,改善生产设施,又节约生产经营的管理成本,有利于推广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有助于不断提高临淄西红柿、临淄西葫芦质量管理水平,使其品质更优、价格更高、经济效益更好。 三、加强地理标志标准化平台建设,实现信息化支撑。 为有效推动地理标志标准化体系的建立,临淄区市场监管局指导协会,加强地理标志产品标准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一是建立地理标志标准化信息服务平台。针对地理标志标准化建设方面的一系列问题,信息服务平台能够提供大量的标准化方面的信息以及数据,并提供专业的信息咨询服务。二是构建地理标志标准化的综合服务体系。通过具体种植过程中的专业性服务,着力解决农业标准化生产中的一些技术障碍问题,促进地理标志标准化的建设。三是搭建电子销售网络平台,改变营销方式,理顺营销渠道,通过指定营销商、政府聘请专家,建立统一的电子营销网络,提高营销档次。协会发挥地标产品的品牌效应与市场辐射力,带动产业链条发展,实现优质优价,彻底改变原来“无序竞争”“优质低价”的局面。 四、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推进地理标志标准化实施。 临淄区市场监管以强化地理标志保护、运用为主线,聚焦服务区域发展和产业提升,强化与皇城镇政府的合作,成立临淄区地理标志保护工作站,该保护站是全省首家地理标志保护工作站。临淄区地理标志保护工作站因地制宜,制定“临淄西红柿”、“临淄西葫芦”地理标志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主要措施,协助协会制定出地理标志商标所涉及产品的发展规划及推进措施,加大专用地理标志商标的使用和管理力度。制定《临淄西红柿地理标志标准化保护办法》、《临淄西葫芦地理标志标准化保护办法》和《临淄西红柿地理标志标准化使用管理办法》、《临淄西葫芦地理标志标准化使用管理办法》,加强对临淄西红柿、临淄西葫芦的选苗、种植、销售等方面的规范监管;加强临淄西红柿、临淄西葫芦质量安全等方面制定强民惠民的政策措施,扶持临淄西红柿、临淄西葫芦产业化的发展。 临淄区市场监管局通过抓地理标志商标升级、抓地理标志商标保护,打破“临淄西红柿”“临淄西葫芦”发展瓶颈,实现破局的效果。当前,“临淄西红柿”“临淄西葫芦”种植农户节本增效,通过标准化服务实现科学种植,农药、化肥、用工等支出减少15%—30%,产量增加20%—50%,经济效益显著提升;“临淄西红柿”“临淄西葫芦”标准化种植实现减少污染,通过适用先进技术服务实现了标准化导入,带动了生物菌肥、熊蜂授粉等10多项新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实现了化肥农药减量、土壤生态修复,清除了根腐、线虫等顽疾,提升了耕地质量,降低了面源污染,生态效益更加凸显,实现了环境友好,以实际行动诠释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分发挥地理标志优势,带动农民,社会效益不断释放,过标准化生产,实现了安全、绿色农产品供应,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开展职业农民培训,提升了农民的文化素养和“临淄西红柿”“临淄西葫芦”技术水平;通过产业帮扶完成精准扶贫任务,打造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地理标志农业基地,以地理标志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如通过建立山东淄博临淄区皇城镇扶贫大棚基地,每年为全镇贫困户提供5万元扶贫资金;全程标准化服务吸引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通过服务实现了返乡人员增产增收;通过标准示范、模式输出,服务产业兴旺、引领乡村振兴。 下一步,临淄区市场监管局要继续当好人民群众的“店小二”,将“创新驱动、标准化支撑、协会合作、依法保护”作为做强地理标志产品的重要举措,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用好用活地理标志,为企业发展聚人气,提升国家地理标志的美誉度和影响力,推动临淄区地理标志产业发展。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