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 | |||
|
|||
|
|||
孙膑曾与庞涓一起,拜在齐国隐居的鬼谷子为师,潜心学习兵法(鬼谷子隐居地在今之淄博市淄川区梓潼山)。庞涓心胸狭窄,狂妄自大,只跟鬼谷子学了三年兵法便自以为天下无敌,下山前往魏国应聘,被魏惠王拜为大将。后来庞涓将孙膑召至魏国。他非常妒忌孙膑,借故挑唆魏惠王将孙膑处以膑刑(古代挖去膝盖骨的一种刑罚)。后来,到魏国出使的齐国使者偷偷地将孙膑藏在车中,救回齐国。孙膑住在田忌家中。 齐威王和田忌关系很好,两人常下注赛马,马分上、中、下三等,两家分别以对等的马比赛。因为威王用的是全国挑选出来的好马,所以比赛田忌胜的少,输的多。孙膑给田忌出了个主意,让田忌的下等马对威王的上等马,田忌的上等马对威王的中等马,田忌的中等马对威王的下等马。田忌按孙膑的办法与威王比赛,果然二胜一负,取得了胜利。威王问田忌的办法是谁教的。田忌便把孙膑的谋划说给了威王。威王马上召见孙膑,请教他一些军事问题,孙膑一一作了回答。威王大喜,当即拜孙膑为师。 公元前354年,庞涓率魏军攻打赵国,直捣赵国都城邯郸。赵国难以抵挡,急遣使向齐国求援。齐威王任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发兵救赵。孙膑认为,魏国攻赵,其精锐部队必然都到前线去了,国内留守的尽是老弱兵卒,应引兵直捣魏国都城大梁,庞涓必会撤邯郸之围前来自救。田忌认为孙膑的计策十分高妙,麾军向大梁进发。大梁城内空虚,守备薄弱。魏惠王听说齐兵来攻,十分害怕,急忙派使者赶到邯郸,命令庞涓回师援救。庞涓接到消息后马上亲率主力杀回国内。孙膑闻知庞涓已率军南归,就命令齐军后撤,退至桂陵(今山东菏泽东北),设好埋伏。庞涓追至桂陵,毫无防备地进入了齐军的伏击圈。齐军以逸待劳,将魏军打得大败,庞涓狼狈逃回国内。
马陵之战后,魏国国力大亏,从此一蹶不振。公元前334年,魏惠王亲自抱着礼品,来到齐国的徐州,与齐威王会盟,尊齐威王为王。这就是历史上的“徐州相王”。徐州相王之后,齐威王成了真正的霸主,齐国也“最强于诸侯”。 马陵之战后,孙膑、田忌名声显赫,令相国邹忌心生妒忌。邹忌向齐威王诬告田忌谋反,齐威王听信了邹忌的话,召领兵在外的田忌回临淄,准备向他问罪。孙膑建议田忌率军攻打临淄,驱逐邹忌。田忌依孙膑之言而行。但邹忌早已作好了守城准备,田忌攻城不胜,只好与孙膑一起逃亡楚国。 齐威王死后,齐宣王即位,孙膑又与田忌一起回到齐国,最后隐居至死。今鄄城县宋楼乡孙花园村相传为孙膑隐居著述处,有孙膑墓。今河南淇县、山东蒙阴、莒南也有孙膑洞。据说,孙膑在隐居期间还收了几个弟子,毛遂是其弟子之一。 孙膑死后,他的军事思想均被收入了《孙膑兵法》一书。《孙膑兵法》古称《齐孙子》,原有89篇、图4卷,内容十分宏博,可惜在东汉末年失传。1972年4月,在山东省临沂市银雀山出土了久已失传的《孙膑兵法》。《孙膑兵法》共计16篇,近5000字。《孙膑兵法》提出了“战胜而强立”的战争观、以“道”制胜的原则以及“必攻不守”的作战指导理论,主张运用大规模机动野战的作战方式,实施广泛的“批亢捣虚”、“围魏救赵”,争取主动、避免被动。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