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金岭饮食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发布日期: 2019-11-2511:07:51 浏览次数: 字体:[ ]

作为淄博市唯一的民族镇,金岭清真饮食享誉市内外,是金岭对外宣传推介的特色名片。以清真饮食为代表的金岭饮食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不仅是实现产业兴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而且对传承民俗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金岭饮食文化产业的有利条件

(一)作为文化产业,有深厚的积淀。民以食为天,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多姿多彩,受地域、民族、风俗等因素影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味流派。金岭回族镇地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一代畴人之功首”薛凤祚在这里译述了“中国第一部使用对数的中文书”,名医高昶在这里悬壶济世。自唐设“金岭驿”始,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回汉群众和睦聚居,齐文化与回族文化碰撞融合,涵养出独具韵味的金岭民俗文化,其中清真特色饮食极负盛名,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多种美食的制作工艺皆可以追溯到明清甚至更早时期。

(二)作为饮食产业,有鲜明的特色。经过历史积淀,清真饮食逐渐发展为牛羊肉、糕点、小吃三大类,品种繁多,取材和制作工艺都十分讲究,每一种食品都各具特色,深受大众喜爱。牛羊肉产品有金岭酱牛肉、牛排、牛肉蒸包、牛骨头、牛肉干、羊汤、牛羊肉烧烤、火锅等,糕点有蜜食、蜜三刀、麻条、糯米糕、桃酥、传统馅料的酥皮月饼等,小吃有油茶、金岭烧饼、金岭豆腐等。

(三)作为富民产业,有稳固的基础。金岭区位交通便利,自古就是鲁中商贸重镇。回族群众善经商,受民族特色和饮食习惯等影响,金岭饮食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镇域内小吃作坊及饭店商铺众多,自发在老102线、金烯路等主干道集聚。根据统计数据,金岭十个村居内个体工商户共1270家,其中牛羊肉、餐饮、小吃等饮食产业个体经营达639家,从业人口超过2000人。

二、金岭饮食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金岭饮食文化产业优势突出,发展势头良好、消费市场旺盛,但制约产业发展的难点、痛点因素仍然较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模不大,产业活力不强。金岭的饮食文化产业规模较小,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经营,95%以上为家庭式手工作坊或餐馆,普遍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缺乏主动扩大规模、做大做强的意识。以鼎辉、马荣、伊增为代表的本土民族企业,受资金、土地等因素制约,尚未形成较大产业规模,难以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作为鲁中最大的牛羊肉贸易集散地,以散户为支撑的牛羊肉养殖、屠宰、加工、批发、零售一体化的产业链较为薄弱,产业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二)集聚不够,竞争优势不足。个体经营主要集中在镇村交通主干道沿线,但店铺、摊位仍然相对分散,基本上是“单打独斗”“小打小闹”,集聚效应不明显,产业竞争优势不突出。同时,分散经营给城镇管理造成很大负担,乱摆乱放屡禁不止,老102线交通拥堵等。

(三)品牌不响,营销手段单一。金岭的许多“土特产”皆有不俗口碑,尤其是金岭十大美食:金岭酱牛肉、金岭烧烤、金岭豆腐、金岭牛骨头、金岭烧饼、金岭蒸包、金岭蜜食、金岭羊肉汤、金岭牛肉干、金岭牛肉酱。本土品牌的影响力也不断提升,鼎辉“浩迪”品牌被认定为山东老字号。今年9月11日至9月15日,我们成功举办了首届金岭美食文化节,主打金岭本地“美食”,吸引顾客近8万人次,美食直播参与人数达10万人次,进一步擦亮了金岭特色美食的名片。但纵观整个产业,仍旧抱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观念,以传统经营模式为主,处在“有产品无品牌,有品牌叫不响”的尴尬境地。

(四)管理不善,发展方式粗放。近几年,我们坚持政策正向支持和严格监管执法同步发力,关停禁养取缔散乱养殖业户60余家、扶持规范化养殖,实施“统一屠宰”补贴、基本杜绝私屠乱宰现象,开展“互联网+明厨亮灶”工程、推进食品加工和餐饮行业健康发展,虽然起到了一定效果,但是典型示范作用发挥不充分、深度治理的力度还不够大,仍然存在养殖异味、小作坊现场管理不达标、极个别商户食品质量不过关等各种问题,产业亟需实现由粗放发展到绿色发展的根本转型。

三、关于金岭饮食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问题既可以是产业发展的“绊脚石”,也可以是产业发展的“垫脚石”。直面问题是发展的重要动力。突出问题导向,找准发展短板,才能做到靶向攻坚、精准施策,推动金岭饮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培强“龙头”,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一是毫不动摇支持本土企业做大做强。全力培育规模大、技术优、创新强、效益好、带动广的“龙头”企业,发挥其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引领作用。加大对鼎辉食品有限公司、伊增食品有限公司等较大规模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争取上级相关补贴政策,协调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困难,挖掘企业自身发展潜力,扩大生产规模,优化产业技术,强“内功”、塑品牌,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鼓励企业“走出去”,学习先进经验,更新发展理念,帮助企业开拓国内市场,主动推介产品,拓宽产品销路,迈向更广阔的发展平台。二是因地制宜探索产业运营新型模式。针对养殖散户多、规模小、难管理的问题,本着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积极探索“企业+农户+合作社代养”等模式,实现科学化管理、规范化养殖,解决小散乱的养殖方式带来的环境污染及监管难题,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走出适合村情的致富路。

(二)“抱团出击”,促进产业集聚化发展。整合优势资源,以平台思维的观念转变方式方法,善于建、链、用平台,变“单一作战”为“抱团出击”,适应市场多层次、多样化需求,打通产业高质高效集聚发展的新通道。一方面,突出抓好金岭美食文化创新创业园项目,配套建设产业项目服务保障中心、电商产业园、美食大道、生态烧烤城等。以金岭美食文化创新创业园为载体,培育、集聚、链接、配置产业资源要素,完善养殖、屠宰、加工、包装、营销一体化产业链,实现竞争优势“最大化”,形成推动金岭饮食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力引擎。另一方面,用好我们自己搭建的金岭美食文化节这一平台。今年的首届金岭美食文化节,实现了经营收入和人气口碑的“双赢”。下一步,我们要吸取首届美食节经验教训,继续以“美食”为桥梁,创新丰富活动形式,打造文化交流、商业合作的优质节会平台,让金岭美食的金字招牌更加响亮。

(三)推动“联姻”,促进产业品牌化发展。一是产销“联姻”。“酒香也怕巷子深”,引导本土品牌转变经营观念,积极申报“驰名商标”“老字号”,扩展销售渠道,搭建电商平台,为产业发展插上互联网的翅膀,让高品质的民族特色食品走入千家万户。依托“电商产业园”,从单纯的线下开店,发展为线下线上相结合的多元模式经营,在提升品牌知名度的同时,也为广大经营业户提供一个创业平台,激活产业发展的新动能。二是文旅“联姻”。在金岭美食文化创新创业园内,布局金岭文化展览中心,介绍传统特色饮食制作工艺等,做好“金岭十大美食”宣传推介,串联美食“老店”,形成美食产业特色旅游链,加快饮食产业与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策划“魅力金岭一日游”精品线路,打造金岭文旅品牌。

(四)严把“门槛”,促进产业可持续化发展。一是坚持提质导向。因势利导,成立饮食行业协会,规范行业管理,发挥协会的桥梁纽带和协调服务作用。完善“三模式、三体系、一平台”的社会治理机制,加强伊协、畜牧、食药等部门对餐饮、作坊业户的联合监管,定期进行食品抽检,扩大“互联网+明厨亮灶”覆盖面,切实提升食品安全水平,把品质做优,让消费者吃得更加安心、放心。二是坚持生态优先。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规划建设新型养殖示范小区,提高入驻标准,在粪污治理上探索资源化利用,推动畜牧“三统一”提档升级,推广使用新能源,努力构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保障产业可持续发展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