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反映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亟需关注 | |||
|
|||
|
|||
高校毕业生作为我国重要的人力资源,他们的就业问题逐渐成为我国政府的重点关注内容。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民生的重中之重,如何妥善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我们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良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紧迫性。基层反映应届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加严峻亟需关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招聘需求减少。疫情爆发期间,整个经济大盘发展乏力。许多中小企业难以生存,7成以上的中小企业选择维持人员规模不变或适度减员;许多大型企业也调整人才策略,缩减招聘。据BOSS直聘《2020春招就业市场追踪报告》显示,春节后第三周,2020年就业市场总体招聘需求同比下降34%,面向2020年应届生的岗位需求同比下降44%,而小微企业的应届生需求同比收缩52%。此外,许多应届毕业生年前开始实习,由于疫情的影响迟迟不能返岗,加之企业裁员,许多实习生失去了留下的机会。以临淄区为例,截至5月底,全区累计新增就业人数6049人,比去年同期减少近1800人。 二是求职人数激增。2019年,中国应届毕业生共有834万人,2020年预计人数将达到874万人。从2011年至2019年,中国应届毕业生人数每年不断增加,九年间增加了174万人,越来越多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考研统招名额与渠道无法赶上报名人数的增长速率,使得越来越多的落榜毕业生“无学可上”;疫情防控期间,考察和实地调研受到极大限制,许多计划创业的毕业生选择暂时就业;再加上2020年总体需就业人数预计达到950万人以上,更多失业人员涌入就业市场寻找工作,应届毕业生就业压力将进一步扩大,就业难度进一步将加大。 三是线下招聘减少。疫情下,企业禁止开展线下招聘活动,校园招聘、线下招聘会等面对面为主的招聘渠道使用比例显著减少。应届毕业生缺少实践经验,社会经历少,仅靠投递简历不能完全显现自身的能力和优势,加之网络招聘缺少互动了解,招聘成功率极低。据悉,智联招聘校园事业部2019年秋招共执行了8000多场线下招聘会,往年春招也有2000多场,2020年这一数字缩水为零。校园招聘会的取消,将对今年应届毕业生造成较大的打击,加重毕业生求职恐慌。 四是择业观存在偏差。疫情期间,各行业萧条。私企裁员减薪,中小微企业破产,自己创业面临亏损,依赖加班提成的只能勉强温饱。相对的公职人员、大型国企、银行职员等受影响较小,工作稳定,且能领到全额薪水。这会对毕业生及家长择业观产生影响,很多高校毕业生选择待业在家等待公考,出现了就业慢,缓就业的现象。以临淄区为例,该区2016—2018年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在生产企业就业仅占23%,通过高校毕业生现场实名登记的情况看,准备考公务员、事业编的毕业生占比较大,2019年“三支一扶”招聘毕业生10人,在设置岗位限制后,仍有301人报名参加考试,报考比例30:1。其他未设置专业限制的区县报考比例甚至达到100:1。 基层建议:一是加强就业服务。举办“互联网+就业”活动,建立严格信息审核机制,确保招聘单位及岗位信息真实准确。积极推动实行网上面试、网上签约,利用网络为毕业生提供便捷的服务。开发、共享一批线上就业创业精品课程和讲座视频,汇总发布各地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汇编及就业创业网站等信息,方便毕业生查阅使用。二是加大就业帮扶。开通就业心理咨询和就业帮扶热线,疏导毕业生就业焦虑情绪,缓解心理压力。实行分类帮扶和“一人一策”动态管理,手机推送合适岗位。三是有序恢复线下招聘。组织行业、企业进校园,及时启动公务员招录、国有企业招聘、教师招聘等相关工作,大力推进“特岗计划”“三支一扶”等基层项目。四是支持大学生创业。推动各类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向有需求的大学生全面开放,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