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淄区教育和体育局
标题: 淄博市工业学校2022年学校工作总结
索引号: 11370305MB285697X1/2023-5344951 文号:
发文日期: 2023-01-02 发布机构: 临淄区教育和体育局

淄博市工业学校2022年学校工作总结

发布日期:2023-01-02
  • 字号:
  • |
  • 打印

 

    2022年,学校在国家利好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各级党委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秉承“理实交融、知行合一”校训,坚持党建引领,深化改革创新,紧抓发展机遇,落实发展任务,进一步优化基础设施,完善治理体系,提升育人水平,学校办学品牌日益亮眼。

    一、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严格按照《中共淄博工业学校委员会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山东省淄博市工业学校“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实施办法》,规范交流研讨活动,做好民主决策,不断加强党委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通过专题党课等多种形式深化“四史”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党性教育,发挥好党员的引领和旗帜作用;健全“党委—党支部—党小组”三级联动组织体系,构建起了学校工作“塔式结构”;创新“主题党日+”党员教育管理方式,开展“先进党支部”和“时代先锋党员”评选活动,带动形成“个个争做先进支部,人人争做党员先锋”的良好态势;制定《中共淄博工业学校重点任务清单》,成立意识形态工作督查领导小组,召开意识形态专题会议,开展校园防传教主题教育,凝聚多方力量共同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聚焦学校高质量发展,以党建带群建,传承“红色基因”,擦亮“四联共建”品牌。

    实施党小组与教研组“双融合”,党员、骨干教师“双培养”,党员示范课、示范班会“双引领”,效果显著:2022,2名党员获评“齐鲁名师”,1名党员获评“全国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1名党员成为“省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

    二、治理体系日臻完善

    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山东省关于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十条意见》等文件要求,学校深化组织架构改革,完善学校党委统领下的“一核五会”治理结构,召开了学校理事会年度会议,听取政府、行业、企业理事代表对学校治理、职业教育发展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共商发展良策,为进一步健全学校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高水平职业学校借势助智,凝聚合力。

    进一步修订完善《淄博市工业学校办学质量考核办法》《淄博市工业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制度》等规章制度,定期开展校内督导评估、日常督查、专项督查,坚持督查与帮助、协调相结合,查中有帮、以查促改,强化重大决策、部门履职、计划执行的贯彻落实,学校各项工作开展平稳有序,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稳步提升。

    三、教师素质明显提升

    2022年,学校新招聘27名教师,进一步完善兼职教师管理办法,规范做好职称评聘、岗位竞聘工作。围绕“培师德、锻师能、提师技”,打造优良教师队伍。

    厚培师德师风。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规范评选、大力宣传10名“师德模范”事迹,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形成了崇尚模范、争做标兵的价值导向。完善师德考核评价制度,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制度,加强对教师师德的日常考核。

    强化专业素质。完善了《教师素质提升方案》,统筹规划教师分类分层培养,认真组织教师国培省培、继续教育、骨干教师培训、教学能力大赛等,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打造优良师资队伍。

    培养青年教师。制定“青蓝工程”年度培养计划,贯彻“传、帮、带”机制,举行了4场专题培训,有序开展青年教师赛课,扎实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

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科研基地被认定为山东省教科研基地;两个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被认定为市级创新团队,其中“机电技术应用”团队被认定为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李慧平工作室获评齐鲁名师领航工作室,5名老师被推荐参评齐鲁名师、齐鲁名班主任;3个团队获山东省教学能力大赛三等奖;新立项2个省教改重点项目,教学成果获1个省特等奖、2个省一等奖,其中“一平台 三对接 三进入教学模式”被推荐参加国家教学成果评选。

    四、德育工作扎实有力

    学校德育工作及常规管理成效显著,学生整体素质不断提升。

    德育队伍素质优良。定期开展德育干部例会、“德育有道”论坛等活动,提升德育干部管理水平;依托袁红燕山东省优秀班主任工作室成立了学校名班主任工作室,逐步建构起“1+1+7”班主任工作室模式;组织多次班主任座谈会、经验交流会及主题班会听评课活动,整体提升班主任建班育人能力。2022年淄博市班主任能力大赛2人获奖,1人代表淄博市晋级省赛;临淄区第三届德育干部、班主任技能大比武活动中,学校16人分获“启航、领航、远航”德育干部、班主任荣誉称号。

    常规管理扎实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服务德育管理,转变评价方式,构建了德育管理质量内部控制体系。开展“特色学院”创建活动,提升卫生、礼纪等日常管理水平;强化校外执勤,细化全员育人过程管理,发挥育人实效,学生公寓以全市第一的成绩顺利通过淄博市A级公寓验收,多次迎接兄弟院校参观交流。

    学生素质全面提升。组织开展社区实践、老兵一堂课、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等活动,厚植家国情怀,培养担当意识;持续深化“十德十会”“三听五见”等主题教育活动,学生精神面貌和行为习惯显著优化。2022年,我校赵家豪、刘君豪两名同学抢救溺水儿童,获评“淄博市见义勇为先进分子”,其善行义举被省级媒体广泛宣传报道;原创视频《甜蜜事业》《我愿为匠,雕琢梦想》及刻纸作品在国家级教育活动中脱颖而出,并在全国展播;《润德铸魂 泽被人生》三全育人案例被淄博市教育局推送参加省级展评。

    心理健康工作扎实推进。为全校学生建立了心理健康电子档案,重点关注、持续干预特异体质学生;通过“心之语”微信平台持续推送心理健康课程,形成家校育人合力;策划了“与感恩同行”“珍爱生命 阳光成长”等主题心理健康月活动;临淄区未成年人心理辅导中心持续推送心理健康小课堂,服务全区人民心理健康。

    五、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学校围绕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两大中心,稳步提升教学质量。

    强化专业建设。有序推进2个省高水平特色化专业建设;与行业企业共建“平台+模块+项目”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开展专业课程改革经验交流,总结改革经验做法;学校牵头编写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市场营销、软件与信息服务3个专业的省教学指导方案,已于128日圆满召开启动会。

    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推行学校、学院两级教学检查制度,开展教风学风建设活动,通过教学检查、教风学风评价等方式加强教学常规管理,重点强化新生学风建设,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出台《线上教学工作方案》,组织备课、教研、授课,确保教学有序、高效推进。

    深化教学改革。与行业企业多方联动,合作开发智慧化、模块化教学资源;聚焦课堂教学主阵地,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开展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达标活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建设教学资源库、“1+X”资源库,以现代手段助力高效教学。学校“中职数字媒体技术应用高水平专业建设的实践研究”“国家职业教育共享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路径和成效研究”2个项目获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淄博市职业教育课堂革命典型案例评选活动获3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在市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案例、人才培养模式评选活动中,获3个一等奖、6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

    2022年,学校教学成果丰硕,文化、技能、艺体全面开花:1616名学生升入本专科高等院校,其中春季高考本科上线367人,连续13年稳居全市第一;承办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虚拟现实(VR)制作与应用赛项,获112铜;承办了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工业分析检验”赛项,获177铜,办赛能力得到了山东省教育厅的高度认可。山东省人工智能融合创新职业技能竞赛无人机装调检修工赛项获11铜;淄博市第十三届职业(技工)院校技能大赛获172110铜。第十七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获银奖,山东省黄炎培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获2个二等奖;淄博市创新创业大赛学生项目获3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教师项目获1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学校获“优秀组织单位”,1人获优秀组织个人奖。艺体教学成绩突出:获淄博市中小学庆祝建党100周年艺术展演一等奖,淄博市第十七届中学生运动会突出贡献奖。

    六、保障能力持续强化

    后勤服务部门持续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为师生提供了完善的生活保障。

资产、财务规范管理。严格落实相关政策法规,进一步规范流程、加强监督,圆满完成高水平学校建设、央行贴息贷款设备更新采购、日常收支等各项资产账务管理工作,财务、资产管理水平得到上级主管部门高度认可,在山东省教育厅组织召开的全省教育系统财务管理培训会议上,以《加强流程体系建设 夯实学校管理基础 促进学校高水平发展》为题分享学校财务管理经验。   

生活服务稳步提质。顺利完成学校食堂自营改革,提高了饭菜质量;继续推行食堂量化考核,保证了师生饮食安全。

    学校建设扎实推进。对照标准化建设规范和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积极争取政府债券和财政资金,加快推进学校基础建设,顺利完成教学楼C楼主体加固、食堂加固改造工作,实训中心综合楼、1号、5号宿舍楼及现代服务实训中心顺利封顶,进入内外装饰阶段。学校硬件条件持续改善,校容校貌焕然一新。

    七、智慧校园稳步推进

    学校建成了“骨干万兆化、有线/无线全覆盖”的新型校园网络、高标准的网控中心和覆盖全校的数字安防系统,教育教学场所多媒体设备配置率达100%;大数据中心、高标准智慧教室、录播室、演播室、仿真实训室以及校园一卡通、多功能门禁系统等全面投入使用;全力建设智慧校园平台,推进大数据中心、大数据应用分析平台和决策支持平台建设,实现了学校大数据与全国职业教育智慧大脑院校中台数据对接;扎实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创新与改革试点校》项目,助力日常管理规范化、流程化和公开化,学校逐步开启了“智慧教育、智慧教学、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的智慧学校运行模式;打造了完善的网络安全设施防护体系,《淄博市工业学校网络安全建设》创新案例获评山东省典型创新案例;精品课程建设成绩显著,4门在线课程获批省级精品课程,3门在线课程被省厅推荐参加国家级评选。

    八、校企合作日益深入

    学校持续拓展合作方式,广泛联系区域内规模以上企业、链主企业和领军企业,深化产学研融合发展。      

    学校与齐鲁化学工业区、临淄经济开发区签署了共建“职教高地”产学研融合发展合作协议,实施“工学交替”培养模式,探索“双主体”育人机制改革,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领域持续建设合作项目。与威高集团等27家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制定岗位实习规范流程,组织202011个班级473名学生外出实习。引导教师走进蓝帆集团有限公司、智能制造产业园区等,了解企业人才需求、学习企业先进技术;探索“厂中校、校中厂”培养模式,与天辰齐翔合作建设化工专业联盟,与遨博机器人有限公司合作建好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与齐都药业合作组建订单班;教师与企业合编活页教材、合作研发新产品,共育技术技能人才。我校信创产业学院成功入选首批市级现代产业学院。

    九、培训工作成绩突出

    2022年,学校继续扩大成人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范围、优化服务,开设特种作业操作人员培训、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和管理人员培训、消防安全人员培训、退伍军人职业技能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等八大类36个培训项目,为多个企业提供技术、安全咨询服务,年培训12000人次,助力劳动力技能学习和素质提升,服务区域乡村振兴和产业转型升级;成立了淄博市工业学校社区学院,为建设学习型社区、推动我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构建贡献力量。

    十、安全工作细致规范

    平安校园建设不断加强。建立了安全管理任务清单,实行安全闭环管理,人防、物防、技防、心防相结合,建立起了学校—部门—家长—学生四级安全管理网络体系;严格自查自纠,定期组织安保人员培训,师生防汛、防震、消防应急逃生演练和急救培训,强化消防“四化”建设,设立消防宣传日、安全教育周、心理健康月,开展专题教育活动,提升了校园防护力和师生应急反应能力。

    疫情防控工作卓有成效。制定了学校疫情防控“两案九制”,动态调整防控措施;落实疫情防控“双值班制度”,学校领导24小时带队值班;完善了家长(学生)—班级(教职工)—学院(部门)—学校四级协同防控体系,全面贯彻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织密防控网络。同时,利用心理三级干预网络、心之语平台等加大心理异常学生的跟踪干预与转介,守护学生心理健康。

    2022年,学校圆满承办全区校园疫情防控全流程、全要素演练,完成2022年成人高考、技能大赛疫情防控工作,受到省组委会好评。成功立项淄博市首批校园消防安全标准化建设达标学校,并获评淄博市全国青少年禁毒知识竞赛先进集体。

    十一、其他工作卓有成效

    优化招生流程,录取1702名全日制新生,圆满完成招生工作。

    加强对团员青年的教育引导,参与市学联换届并担任委员单位;组织开展了“喜迎二十大”系列活动,充分调动团员积极性,提高思想认识;完善了劳动周内容与考核标准,提高了劳动育人实效。

高质量完成岗位聘任、职称评审、工资福利发放等工作,维护了教职工合法权益;做好教职工体检工作,增强了教职工健康意识;积极关注家庭困难、生病住院及青年教工群体,提升了教职工幸福指数;组织教职工趣味运动会、心理团建等活动,丰富了教职工课余生活。

    广泛利用省市区各级各类媒体、学校微信公众号、抖音、微博等渠道全面做好宣传工作,围绕学校典型经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学生善行义举和社区学院等学校亮点工作、成绩,完成学校宣传报道400余次;为国家、省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疫情防控和文明校园、民生点评等活动,更换、添置校内外宣传牌300余块,出版3期校刊,4期校报,全面展示了学校力量、传播了学校声音,增强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学校广播电视台制作了《领航》等30余条宣传视频,深受师生欢迎。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学校发展的因素和不足,如学校基础建设仍待推进,特别是缺乏运动场地的问题亟须解决;学校现有激励机制不够合理,难以充分调动中层干部、班主任和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专业动态调整不够及时,中高职一体化办学尚未落地,制约学校办学层次提升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着力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