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临淄区第三中学学校基本简介 | ||
---|---|---|---|
索引号: | 11370305MB285697X1/2024-5448060 | 文号: | |
发文日期: | 2024-02-26 | 发布机构: | 临淄区教育和体育局 |
一、办学性质:公办全额事业单位
二、主管部门:淄博市临淄区教育和体育局
三、办学地点: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南关村185号
四、联系方式:05337830227
五、办学规模:15个教学班,学生人数519,教师人数126
六、办学条件:学校办学条件达到国家要求的初中规范化学校标准。
七、办学特色:学校以“一切为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服务”为办学理念,以“创办学生喜欢、教师幸福、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高质量现代化初中学校”为办学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治校,文化强校,质量立校。学校秉承古齐稷下学宫遗风,积极进取、锐意革新、培厚创优。
八、师资水平:学校目前在校教师数126人,其中学历117人,研究生学历9人。
九、荣誉奖励:2023年学校先后获得“淄博市首批中小学体育与健康选项教学改革试点学校”“淄博市中小学星级食堂” “临淄区全环境育人规范校”“工会工作先进单位”“临淄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单位”“现代化学校建设先进单位”“现代学校平安和谐校园建设先进单位”“现代学校艺体管理先进单位”等奖项或荣誉称号。
十、历史沿革:临淄三中1958年7月诞生在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经1985年、1990年、1995年和2000年四次扩改建,现学校占地面积150余亩,总建筑面积44440多平方米。现有20个教学班,587名学生。在编在岗教师131人,拥有正高级教师1人,高级职称教师66人,中级职称教师64人,专任教师均达到本科学历以上,原始研究生学历9人。她秉承古齐稷下学宫遗风,发扬华夏尊师重教传统,历尽风雨沧桑,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临淄三中1958年7月建校并开始招生,校长王俊德,有教师15人,初中班4个,学生216人。
1958年10月临淄与益都合县,临淄三中改名为“益都十中”。
1961年10月临淄与益都分开县制,学校仍名“临淄三中”。
1961年12月王俊德校长调任临淄一中(淄博七中)任校长兼书记。1962年1月郑华校长调来临淄三中任校长兼书记。
1963年,临淄三中学生考“益都师范”,一年考中38人,居全部考生学校第一名,远远超出其它初中学校。校长郑华因教学管理有方被提拔为昌潍地区教委主任。
1964年,临淄三中6级3班学生杨淑兰(女)参加全国中学生运动会,获少年组标枪冠军、手榴弹冠军,不久被省体育运动队招为运动员。
1965年,昌潍地区中学生运动会,临淄三中勇夺地区第三名,成绩列昌潍地区前茅。1966年,“十年动乱”开始,学校停课搞破“四旧”等大批判活动。区委派工作组来学校指导工作,张洪学任工作组组长。后来,张洪学任学校校长兼书记。
1969年,学校开设高中班,学制二年。同年12月临淄县制划归淄博市。校名改为“淄博市临淄区第三中学”。1981年临淄三中学生李培国考入清华大学。1982年,宁光明考入北京大学。
1985年高中学制改为三年。
1991年争创“省级规范学校”活动后,顺利通过省教委等领导机构组成的验收检查团的验收,被公布为“首批省级规范化学校”,是全省唯一一所地处农村的区属中学。校长王镇同志受区教委通令嘉奖。
1995年,朱建华副校长领导学校扩建工作,征用原区医院及南关村西门村部分士地,新建教学楼一座,学生宿舍楼一座,餐厅一座,教工宿舍楼一座。新开操场一处。1996年1月王镇校长退休,朱建华接任临淄三中校长兼党支部书记。1998年9月,临淄三中综合科技楼竣工,原校长朱建华同志调淄博工业学校,副校长相继厚继任临淄三中校长。
1998年10月,相继厚校长提出了“点圆式工作法”的理论,临淄三中各项工作开始由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向理念化、人文化管理过渡。
2010年9月,在全区教育资源调整中,高中段的临淄三中整合为初中,原齐都镇齐都中学、稷下中学并入临淄三中,学校有48个教学班,2340名学生。教师183人,其中原临淄三中留任教师42名。调入教师141名。资源调整后,王恕民调任临三中任校长,以团结奋进,敢为人先的精神,把“办好一方教育,服务一方百姓,成就一代孩子”作为学校办学追求,带领一班人努力打造优质初中学校品牌。提出“追求文化、追求优质、追求个性”的办学思想,提出“层级建设”,全面实施“生命教育、生态教育、生长教育”暨“三生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