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临淄区实验中学举行“新基础教育”语文学科专题教学活动 | ||
---|---|---|---|
索引号: | 11370305MB285697X1/2024-5448478 | 文号: | |
发文日期: | 2024-04-16 | 发布机构: | 临淄区教育和体育局 |
4月15日上午,临淄区实验中学举行“新基础教育”语文学科专题研讨活动,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孙元涛教授进行现场指导,初中语文教研员于宪平老师,实验中学党总支书记路栋、校长王峰以及“新基础教育”研究核心校、联系校的骨干老师们共同参与了此次研讨活动。
活动第一阶段,朱俭和盛美乐两位老师分别执教了小说《驿路梨花》和回忆性散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在《驿路梨花》的教学中,朱俭老师通过梨花诗句和写作背景导入,创设了情境。引导学生利用两种不同的思维导图梳理情节,体会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嵌套式结构的巧妙构思。通过品析梨花等人物形象,体会小说传承雷锋精神、歌颂淳朴民风的主题。通过赏读梨花的语段,感受诗情画意。朱老师关注朗读方法的指导,通过学生读、学生评价读、分角色读、学生自由读、齐读等多种方式,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充分的朗读中深入感悟善良淳朴、乐于助人的美德,感悟语言文字的美。通过发现和讲述身边的美好,引导学生将个人置身于社会,认识自己与他人之间互帮互助的关系,提升育人价值。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难点突出。
在《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的教学中,盛美乐老师由语文课本封面导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梳理文章脉络,概括主要情节。接着紧扣“人之师表”一词,通过小组合作,品析叶圣陶先生的人物形象,学习叶圣陶先生的精神品质和“写话”主张。通过品读文章中评价性的语句,探究“双层的悲哀”的深层含义,深入了解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情感。学习过程中,盛老师及时指导学生略读的方法,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重视学生的个人见解,引导学生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同时盛老师针对文中学生难理解之处,适时提供拓展资料引导、点拨,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到与其产生共鸣之处。
活动第二阶段,执教老师进行了说课,就教学设计理念和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表达了自己对于课堂的理解和反思。备课团队及联系校老师进行了评课并提出了重建建议。区兼职教研员张磊、张强两位老师聚焦“新基础教育”理念对两节课做出了点评,大家在评课议课中不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学其所长,研有所得。
孙元涛教授指出上研讨课的老师要有责任感,不要过于紧张、焦虑,要有松弛感。每一次教研活动,就是好好给学生上一次课,把思路搞清楚。同时孙老师对两位教师的课进行了点评,肯定了两位教师的付出和努力,对两堂课给出了积极的评价。孙教授评价《驿路梨花》是一堂有序、有效的课。它的有序和有效表现在学生的呈现状态上,老师和学生的互动状态上,整体上是一堂不错的课,特别符合初中生的年段特征。学生的表达是比较成熟和沉稳的,同时老师呈现出来的状态也是一个比较开放的研究状态。在《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孙教授指出要注意大和小的关系,要注意大结构,要注意小细节。通过阅读主要的情节要梳理清楚,再选择部分的小的环节去进行夯实,或者去发掘跟主要情节紧密相关的、能够凸显“主”的环节,注重从文体本身一直到思想感情方面。
本次交流研讨活动,老师们收获颇丰。专家的指导给我们以后的教学工作明确了方向,老师们将继续潜心向学, 将“新基础教育”理念融于教学,落实到日常,不断提高课堂质量,与学生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