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淄区教育和体育局
标题: 临淄区实验中学2024年劳动教育九个任务群
索引号: 11370305MB285697X1/2024-5448543 文号:
发文日期: 2024-03-12 发布机构: 临淄区教育和体育局

临淄区实验中学2024年劳动教育九个任务群

发布日期:2024-03-12
  • 字号:
  • |
  • 打印

任务群1:整理与收纳

内容要求:灵活运用整理与收纳的方法,从整体上完成对家庭各 居室和教室内部物品的整理与收纳。与他人合作对居室、教室进行适当的装饰和美化,设计有特色、易操作的环境美化方案。独立完成外出远行的行李箱整理与收纳,依据行程安排、天气状况准备衣物和生活用品等。

素养表现:能对居室和教室的美化提出具有一定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制订合理的实施方案,并能安全规范地加以实施,发展自我管理与缜密筹划的能力。理解劳动对于个人生活、集体建设的意义,懂得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养成认真细致地进行整理与收纳的习惯和品质。

活动建议:行李箱整理与收纳等任务可以结合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或研学旅行活动开展,根据不同目的地和不同行程,让学生在学校模拟情境中进行规划,并在真实情境中实践。居室和教室的整理与美化可以从教室布置入手,先征集优秀设计方案,再选出最佳方案予以实施。

任务群2:烹饪与营养

内容要求:根据家庭成员身体健康状况、饮食特点等设计一日三餐的食谱,注意三餐营养的合理搭配。独立制作午餐或晚餐中的3-4道菜。了解科学膳食与身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增进对中华饮食文化的了解,尊重从事餐饮工作的普通劳动者。

素养表现:能根据家庭成员实际需求设计食谱、合理搭配饮食,在制作菜肴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日常烹饪技能,形成健康生活的理念和基本能力。理解劳动对于个人生活、家庭幸福的意义,懂得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

活动建议:结合家政领域的职业体验开展本任务群的学习与实践。选择餐饮文化案例进行分析和交流,了解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和特点。开展调查研究,了解个人和家庭的饮食习惯与膳食结构特点。结合调研结果,根据家庭成员需要,设计一日三餐的食谱,并独立完成3-4道菜的制作。在劳动实践的基础上,请家庭成员给予评价,学生记录学习心得,在全班交流分享。设计活动时,不仅要关注单项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还应渗透对饮食文化的学习和了解。

任务群3: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

内容要求:通过阅读产品说明书,了解家庭常用电器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保养方法。用螺丝刀、扳手等工具对家用电器进行简单的拆卸、清理、维修等,如空调滤网的清洗,饮水机的清洗、消毒,家用电器小故障的判断与维修等。

素养表现:掌握家庭常用电器使用过程中简单的保养和维修方法,提升家政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养成科学、规范地使用家用电器和勤于保养家用电器的良好习惯。增强劳动过程中安全保护意识和劳动质量意识,养成在劳动中不畏艰辛、勇于创造的精神。

活动建议:选择便于在家庭和学校开展的活动进行实施。例如:结合季节变化,对电风扇进行拆卸、清洗和安装;保养吸尘器,及时清理集尘盒。鼓励学生运用所学劳动技能,参与家务劳动,主动承担家用电器的拆卸、清洗、安装和简单维修工作。劳动实践后,组织学生交流、分享对工具的认识和使用情况,以及家用电器的工作原理。通过举行技能大赛、表彰劳动能手等形式,牢固树立尊重普通劳动者的观念。

任务群4:农业生产劳动

内容要求:体验当地常见的种植、养殖等生产劳动。选择1-2种优良种植或养殖品种,开展系列化种植或养殖劳动实践,如组合盆栽、农副产品保鲜与加工、水产养殖、稻田养殖等,体验先进的种植、养殖方式和方法。了解中国传统农业特点,分析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区别,理解种植、养殖与生活及经济的关系。

素养表现:初步掌握根据当地条件和需求,规划设计种植、养殖劳动活动并加以实施的基本技能,形成热爱农业生产、关心农业发展,以及注重农业安全、食品安全的意识,形成辛勤、诚实、合法劳动及进行创造性劳动的劳动品质。

活动建议:农作物栽培的季节性较强,同时考虑到种植的系列化,在学年开始时应规划好本任务群的实施内容和安排。充分结合当地自然环境、课程实施条件进行教学安排,借助视频、图片进行讲解。活动指导重在引导学生系统思考,关注农业生产发展、技术发展,爱护动植物。注重农业劳动的安全,如农药的安全使用、极端天气的应对等。通过座谈、研讨等形式,组织学生与农民、技术人员交流思想,沟通感情,聆听其奋斗经历、农业劳动体会等,感受新时代农业劳动的职业特点。

任务群5:传统工艺制作

内容要求:选择1-2项传统工艺制作项目,如陶艺、纸工、布艺、木雕、刺绣、篆刻、拓印、景泰蓝、漆艺、烙画等,了解其基本特点,熟悉制作的基本技能与方法。根据劳动需要,综合运用工艺知识进行设计,通过绘制规范的示意图表达设计方案,并合理选择相应的技能进行制作。

素养表现:能根据劳动需要设计与制作传统工艺作品。感受传统工艺作品中蕴含的人文价值和工匠精神。树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观念,初步养成精益求精、追求品质的劳动精神。

活动建议:根据学生已有的基础、学校的条件及当地特色传统工艺等情况来选择项目。可以结合端午节、中秋节、校庆等节庆活动,开展综合性传统工艺劳动和制作,如综合纸工、编织、布艺等。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情境,结合不同需求设计体现传统文化、当地特色的方案,并以团队合作形式完成具体制作。

任务群6:工业生产劳动

内容要求:选择1-2项工业生产项目,如木工、金工、电子、服装、造纸、纺织等,进行产品设计与加工,体验工业生产劳动过程。熟悉所选项目的工具特点、设备特点、加工材料要求。根据产品使用要求选择材料并制订符合人机关系的创意设计方案,识读并绘制简单的产品技术图样,根据图样加工制作产品模型或原型,完成产品组装、测试、优化。理解工业生产劳动对人类生活、生产的重要作用。

素养表现:掌握某项工业生产项目工具、设备的操作方法,以及加工材料的要求。能根据需求,设计并制作、加工简单的产品模型或原型。养成安全、规范地进行工业生产劳动的良好劳动习惯,养成合理利用材料、环保节约的劳动意识,提升产品质量意识和精益求精的劳动精神。

活动建议:根据所在地区工业生产特色开展生涯规划教育。例 如,组织学生到当地工厂进行工业生产参观与跟岗实践、与工人面对面交流分享劳动经验与成果,在参观、体验、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个人职业生涯形成初步的认知与规划。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学生发展需求等,选择适宜的生产项目,如设计与制作手机支架、多功能笔筒、金属丝置物筐、声控小台灯、服装等,开展工业生产实践。可以采用多种活动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如将劳模大讲堂、与劳模交流劳动经历、开展劳动成果展示等活动相结合,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工业生产的魅力与劳动价值,培养职业认同感。还可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工业建设的历史,感受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良好劳动习惯和品质的养成。

任务群7:新技术体验与应用

内容要求:选择1-2项新技术,如三维打印技术、激光切割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数控加工技术、液态金属打印技术等,进行劳动体验与技术应用。熟悉某项新技术的基本工作过程、常用参数设置、材料的适用范围等。根据设计要求选择某项新技术,制订合理的设计、加工方案或设计图样,完成应用某项新技术进行加工、组装、测试、优化的全过程。记录某项新技术在改变传统加工方式、降低加工成本、提高工件质量方面带来的主要变化。感受新技术在生产、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体悟劳动人民创造新技术的智慧。

素养表现:掌握某项新技术的使用方法,知道其工作原理。能根据需要,使用某项新技术设计制作简单的产品模型或原型,并独立完成产品的技术测试。在劳动中能不断追求品质、精益求精。树立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观念。

活动建议:组织学生调研所在地区工厂、企业新技术的应用情况,选择某项新技术进行劳动实践体验,与技师、工程师交流某项新 技术对生产、生活的价值,逐步培养学生对新技术类职业的理解与认同感,为学生未来生涯规划奠定基础。学校根据实际条件和学生实际需求,选择适宜的新技术开展项目实践。例如,利用激光切割技术进 行多功能书架、置物架的设计与制作,利用智能控制技术模拟实现语音控制电梯升降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充分借助所在地区高新技术和高新产业发展特色及科研院所优势,组织学生参观体验。

任务群8:现代服务业劳动

内容要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自身兴趣与实际条件,选择1~2项现代服务业劳动项目进行参与、体验。例如:结合学校食堂的信息化管理需要,为学校食堂提供基于数据分析的现代信息服务;基于当地地理、文化、历史等情况,提供旅游景点设计等现代旅游服务;针对当地某一特色产品提供基于营销方案设计的现代销售服务。根据所参与现代服务业劳动的特征与过程,开展符合相应要求的劳动。在劳动过程中主动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设计合理的、具有一定创意的问题解决方案。

素养表现:参与现代服务业劳动,提升现代服务技能,充分认识  现代服务业劳动的特征与独特的社会价值。了解现代服务业劳动所具备的优势与面临的挑战,能说明现代服务业劳动的革新与发展趋势。能在劳动过程中认真履行职责,养成规范劳动、安全劳动的习惯与品质。进一步增强公共服务意识,形成以自己的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社会责任感。

活动建议:可采用项目形式开展本任务群的学习。劳动项目要为学生感知该现代服务业劳动的发展现状提供机会,如智能化食堂管理项目、家乡旅行路线设计项目、家乡特产营销项目。建议将本活动的开展与职业体验、金融教育等专题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调研、探究的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现代服务业劳动,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优化现代服务业劳动方案。在劳动结束之后,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反思交流、经验总结,从而为其职业规划提供有益的指导。

任务群9: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

内容要求:利用学生已有的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经验,选择1-2项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学校、社区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项目进行实践。例如: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在学校或社区建立移动书亭、物品捐赠资源共享站,以自己创造性的劳动服务更大范围的群体;参与科技馆、博物馆、纪念馆、植物园、动物园、流浪动物救助站等公共空间与社会机构的服务性劳动,担任讲解员、特定活动志愿者等;参与社区环境治理,进行社区公园环境优化、公共健身设施维护等;参与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进行疫情防控宣讲等。根据服务对象(包括个体和集体)的实际需要,确定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的形式、内容与过程,制订合理的服务性劳动方案并加以组织与实施。

素养表现:熟悉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组织、实施,具有运用相关的劳动知识与技能服务他人、学校、社区的基本能力。经历服务性劳动的付出过程,理解个体劳动与学校、社区发展之间的直接关系,形成对学校、社区发展负责任的态度,提升以自己的劳动关心他人、服务他人的公共服务意识与社会责任感,体认参与学校建设、社区建设的自豪感与幸福感。养成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劳动精神。

活动建议:选择或设计具有一定综合性的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项目,突出服务性劳动的项目化、主题性、可持续性及社会影响力,将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和学生的职业体验、生态教育等专题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学校、社区环境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如生态系统维护、公共卫生等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群体,如在特殊教育学校做课堂教学助理、学习伙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