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淄区教育和体育局
标题: 临淄区稷下小学2024年教学工作计划
索引号: 11370305MB285697X1/2024-5449899 文号:
发文日期: 2024-04-15 发布机构: 临淄区教育和体育局

临淄区稷下小学2024年教学工作计划

发布日期:2024-04-15
  • 字号:
  • |
  • 打印

2024年,学校教学工作将在“新基础教育”理念引领下,以“加强教学管理,优化课堂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工作目标,以“突出一个重点,抓住四个关键”为工作思路,加强教学研究、教师培训、学生学习习惯培养,规范管理,深化课程改革,努力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打造富有特色的养心课程体系。

一、工作要点:

一个重点:突出“有效学习”理念,打造高效课堂

四个关键:一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二是突出常规管理,三是提升教师素质,四是营造读书氛围。

二、工作目标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塑造“争鸣课堂”,着力提升学生素养。

科学实施教学管理,规范学常规,稳步提高教学质量。

加强师资培训力度,提高科研教意识,不断提升教师素质。

科学规划读书活动,营造书香氛围,努力打造书香稷下。

三、工作措施:

(一)深化“新基础教育”研究提升课堂品质,创建现代智慧课堂

1.加强理论学习,高效指导课堂教学。各教研组在学期初规划好详细的“新基础教育”理论学习计划,深入学习《“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及“新基础教育”改革指导纲要。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将学习任务分解,逐步完成,摘抄学习笔记,撰写学习感悟,提高学习效率。各教研组利用半日教研活动时间组织学习交流活动,与同行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教学实践经验。以临淄区教研室“新基础教育”学科研讨活动主题为引导,定期开展导课型读活动,内容可以是对前期活动后呈现的问题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研读,也可针对当次活动的主题进行课型研究的前期导读。

2.创新教学方式,塑造“稷下争鸣课堂”。以“新基础教育”的共通理念,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开放”“动态生成”“资源回收”“学生主动,健康发展”“长程两段式设计思路”等为课堂参照系,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和自信大方展示自我的素质。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和策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进行调整和完善,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稷下争鸣课堂”的有效开展。

3.优化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新课标和新的课程方案为导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深入分析教材,了解教材的总体结构和内容,掌握每个章节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构建单元整体教学体系,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的相互关联,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践行评价标准,提升课堂教学品质。践行稷下小学“双新”达标课堂标准,注重学生课堂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坚持以评促学、以评促教,将评价贯穿课程教与学的全过程。将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发挥学科育人价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跃,高效达成教学目标,提升课堂教学品质。

5.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创建现代智慧课堂。借助科大讯飞智慧课堂教学系统提供的学科资源、学科工具,进行备课、授课、作业布置与提交。继续加强智慧教育场景的常态化应用,积极探索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创建现代智慧课堂,提高教学效果。

(二)精准落实常规工作,深化课改意识,稳步提升教学质量

以课程改革和教学质量为中心,以高效课堂构建和教师专业发展为重点,紧紧围绕区教体局和学校工作重点,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提升教学质量,强化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全面落实新课程安排

1)仔细贯彻“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要求,开齐、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加强对学校全部课程开设的督导检查。加大巡课检查力度,不定期检查开课状况,督促任课老师按时上好课。

2)开发校本教材,建立适合学生的校本课程,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校本课程采取申报审批制度,有开课需求的教师提前向教务处提出开课申请,招满20人方可开课;其余学生留在教室内,低年级由语数老师,高年级由语数英老师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分工开展好教学工作,将分工及开课情况上报教导处备案。

2.扎实推动常规工作

(1)确保老师严格根据作息时间及课程表上课,不得随意调课。

(2)规范任课老师课前2分钟候课,组织学生课前准备到位。

(3)组织学生每天中午15分钟练字,每学期组织汉字入体达标、计算小达人评比。

(4)坚持做好每月一次的教学常规检查,使常规管理常常化、制度化、规范化,严禁常规管理流于形式。

3.加强过程管理,提高精细化程度

1)重视教学安排的制定。学期初,教导处牵头对各任课老师的教学计划进行检查。

2)加强备课研讨。要求老师在上课前必须备好课。需先周备课,备课及计划中渗透“新基础教育”理念,各个德育要素要齐全,实行月查制;学科备课要体现突出教学重、难点,课后做好思索、修订,并进行教学反思。

3)改进作业布置和教学辅导工作。落实“双减”,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多途径开展学生实践作业,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学校继续完善作业管理方法,加强各学科作业统筹管理,合理调控作业结构,严控书面作业质量,实行学校、级部、班级三级熔断机制,确保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可在校内适当安排巩固练习;三年级至五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教师指导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

4)规范考试管理。一二年级无纸笔化考试。提高单元过关的效果,分析学生错误的缘由,提出切合实际的整改措施,调整教学策略,查漏补缺,弥补教学不足。测试卷印刷前需向教务处报备,相关人员对试卷质量把关后方可印刷,测试开始前教研组长提前向教务处报备测试时间,同级部班级需在两天内完成测试,教研活动时间召开试卷分析会,并通知相关领导参加。

5)加强听评课制度。学校实行领导推门听课、组内老师听课方式,并通过专题研讨、课堂教学展示,聘请专家指导课堂教学等举措,实现以听促教、以观促研。教师每学期16节,青年教师20节。校长及教学分管领导不少于30节听课,深入课堂了解情况、指导教师教学。强化公开课的引领作用,安排骨干教师展示课、青年教师研讨课、双新达标课等多种形式开展。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课例专题研讨,每人上完课后,填写稷下小学晒课、评课记录单,使指导更具有针对性,实实在在发挥各学科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促进大家共同进步。

(三)创新教师培训管理,强化队伍建设,提升整体师资水平

1.贯彻落实上级安排的各类教师培训。组织好教育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上的暑假和寒假教师研修工作,提升研修的质量,促进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组织并认真落实山东省“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工程研修工作,发挥好研修的作用,在区教育和体育局的引领下,组织开展好“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为研修提供优质的网络资源。组织淄博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研修工作,督促教师学好教育知识认真完成测评。根据区教体局和教研室的相关安排,认真组好区级各项培训,鼓励教师将所学内容积极投入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

2.扎实推进校本培训工作。充分发挥我校名师骨干的带头作用,激发全校教师的教育活力,以稷下论坛的形式,坚持菜单式和模块化培训相结合、全员培训和分层培训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转化相结合,创新教师专业发展模式,逐步建立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标准,提高教师学科素养。

3.采用名优教师引领、组建发展共同体,提升青年教师专业素养。开展青年教师论坛活动,促进青年教师间的相互交流;开展青年教师“双师”活动,分别找到自己的教学师傅和班主任师傅,主动邀请师傅们走进自己的课堂,为自己的课堂和班级管理把把脉,加强青蓝相接;青年教师制定成长规划,从读书、教学、科研、班级管理等方面入手有序开展,学期末以汇报或论坛形式交流成长。

(四)加大科研培训力度,提高科研意识,创建一流教师团队

本学期教导处继续以“多元”并进、研学一体为主线,开展半日教研活动,不断丰富教研活动的内容和方式,确保每一次教研真实有效,逐渐提高教研质量。

1.丰富教研活动的内容。加强对半日教研活动的研究,通过“多元”并进,把集体备课、主题教研、同课异构、课例展示、课例重建、诊断反思、1+4生态圈、课题研究等融入到半日教研活动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形成借新基础教育课改优势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新局面。

2.形成电子的教研记录。教研方面的研讨每周开展一次,一学期开展16次。其中包括教学备课10次,各大学科组专题性的教研2次,课题撰写教研1次,推进全科阅读教研1次,本级部教师公开课评课研讨2次。老师们展开的这些研讨,形成了电子的教研记录,详实丰富,有教研组计划、分工、过程性材料、研讨照片、教研总结等。为教研留痕,方便日后调阅应用。

3.提高课例研讨实效性。依托公开课活动,开展课例研讨教研。间周会在教研活动时间安排一节公开课,教研组老师根据课例进行评课研讨。秉行前移后续的教研理念,调整课例研讨的具体流程:是同年级教师先共同备一节课,然后由其中一名教师执教,教师们在观课后用“新基础教育”“新课标”的观课视角、结合研讨主题进行评课研讨,最后再上重建课,可以换个老师上,加强后续研究。

4.组织大学科组主题式的教研。由各个大学科组长学期初,根据学科组实际需要,制定主题式教研内容;或者根据教研室教研员的学习要求即时组织主题学习研讨。

5.扎实开展教师小课题。依托学科组,在“双新”理念下开展课题研究。要求教研组从实际教学中梳理出丞待解决和值得深究的问题,将其转化成小课题,以研究促成长。邀请课题方面的专家,做专题培训与指导,确保区市级课题立项的成功率。加强区市级课题的过程性管理,促进教师们的课题研究。

  (六)依托特色读书活动,营造读书氛围,创建优质书香校园

1.营造读书氛围,让书香弥漫学生身边的每一寸空间。

1)充分利用齐文化长廊、教室、走廊、宣传橱窗、楼道、墙壁等,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通过学校图书馆、阅览室、特别是楼层“仁义礼智信”五大传统阅读区设计的启智、弘德、励志、崇礼、怡情、尚美六大系列、十二个板块的“稷下文化”,让学生处处感受书香。

2)班级设立图书角,建立有效的班级间、学生间的图书交流机制,鼓励流通共享,盘活、丰富图书资源,打造个性化的阅读空间,实现优质阅读资源共享。

2.整合阅读资源,让书香浸润学生生命的每一段时间。

1)晨诵:第一节课前20分钟,定为学生的校内晨诵时间,语文老师带领学生诵读古诗词、小古文、齐国成语等,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和质量。

一、二年级:熟读背诵比较简单、易理解的诗文50篇;三四年级:熟读背诵经典诗文50篇;五年级:熟读背诵有一定难度的经典诗文60篇。

2)午写:下午课前15分钟为全校学生练字时间,让学生走进汉字文化,增强对汉字的热爱之情。通过教师必要的讲解、范写,提高学生汉字书写的规范性和审美力;通过教师的点拨、自我评价、同伴的互动赏析等方式,使每位学生的汉字书写呈现递进式变化。

午写内容:随课文学会的生字、《书法》字帖等。

午写要求:一、二年级练写铅笔字,三——五年级练写钢笔字;各年级侧重点要有不同:低年级侧重笔画练习;高年级侧重结构、行款布局的练习。

3)暮读:要求每晚坚持至少30分钟的读书时间。

暮读内容:随堂学的课文;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经典美文(古今中外的童话、寓言、诗歌、散文等经典名著)。

暮读要求:时间要有保证,让学生天天坚持读书;家长密切配合,倡导亲子共读。建议开展“小手拉大手,同读一本书”亲子共读活动,将家庭引入到暮读行动中来。

3.抓好日常落实,让书香伴随学生成长的每一个瞬间。

1)开展“周月季”读书活动,奠定阅读基础。

每周背诵一首古诗。各班语文教师负责每周一诗诵读工作。按照《小学生古诗文诵读》的目录,每周至少背诵1首古诗词(文)。语文老师利用晨读时间对学生的古诗(文)进行诵读指导,学校将对学生的古诗进行抽测。对学生的古诗背诵情况纳入星级评价中。

每月报刊阅读,各班主任牵头负责每月报刊阅读工作。学期前负责刊物的征订工作,引领每生每月至少阅读一期适合学生阅读的刊物或者报纸。鼓励学生多读报纸和刊物,扩大阅读面。对学生的报刊的阅读也纳入星级评价中。

每季进行整本书的阅读。语文老师和阅读老师负责整本书的阅读指导。每季度精心指导1本,探索上好阅读指导课、交流课、成果汇报课三种课型,引导学生做好课内阅读和课下的阅读。学生的阅读书目将纳入学生学期末的阅读星级评价中。

明确星级评价具体要求:学期末填写本学期的阅读银行。每学期背过20首古诗得一颗星、25首得两颗星,30首及以上得三颗星。每学期必须读够四本刊物可得一颗星,在四本的基础上每多阅读两本可多得一颗星。每学期必须读够两本书可得两颗星,在两本的基础上每多阅读两本可多得一颗星。每学期获得四颗星,可被评为四星级读书少年,每学期获得四颗星以上,可被评为五星级读书少年。每学期是五星级少年的学生,可结合参与学校各类读书活动的情况,申报学校的读书小明星。

根据实际,组织拟定推荐适合不同学段学生阅读的阅读书目(以语文课本“快乐读书吧”推荐书目为主),并收集反馈信息,不断更新、改进,逐步形成课外阅读书目体系。

一二年级:每生每学期必读学校推荐书目4本,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五万字;三四年级:每生每学期必读学校推荐书目4本,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四十万字;五年级:每生每学期必读学校推荐书目4本,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一百万字。

2)“四一一”多彩诵读活动体系,培养阅读兴趣。

四赛:组织校园诗词大赛,引领学生重温经典诗词,感受文化之美;组织开展成语故事大赛在创新弘扬文化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表达能力;举行家风故事大赛,了发挥家校共读共育的作用,搭建亲子交流的平台;组织现场作文大赛,用文字谱写美丽的华章,让妙笔生花绽芳华。

一选拔:举行“国学小名士”选拔活动,以点带面,推动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和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

一推广:推普活动,推广普通话共筑语言文字中国梦。

3)开展以四季为主题的读书活动,培养阅读习惯。

春之歌:以春天的景色和节日为主题,例如“春天的童话”、“春天的植物世界”、“春天的节日”;夏之梦:以夏天的景色和节日为主题,例如“夏日的故事”、“夏天的海洋世界”、“夏天的传统节日”;秋之韵:以秋天的景色和节日为主题,例如“秋天的童话”、“秋天的自然景观”、“秋天的节日”;冬之诗:以冬天的景色和节日为主题,例如“冬天的故事”、“冬天的动物世界”、“冬天的节日”,开展我读我创作活动,让学生感受春天的气息和美好。

主题系列的阅读活动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和意义,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和兴趣。

4)依托重大节日、四季主题活动,稷下晨曦报社面向全校学生征集稿件,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同时提高写作能力体验成功的的喜悦和收获,让学生在写作的道路上更加自信。

4.认真落实读书评价激励机制,促进读书活动深入

根据学校制定的阅读等级评价制度,组织等级阅读评价,以本着老师指导、学生全员参与,自我评价、小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把读书、阅报、背诗、写作四方面有机结合,评比出“读书明星”“书香班级”和“书香家庭”,进一步加强媒体信息宣传力度,定期推广读书成果与经验。

发动教师开展广泛阅读,提升专业素养,凡是推荐学生阅读的图书,教师必须首先阅读后,指导学生有效阅读。

(七)课后服务用心暖心,落实齐文化进校园,点亮孩子多彩童年

课后服务特色化,在坚持做好“全覆盖、广参与”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上水平、强保障”。遴选优质课后服务资源,进一步挖掘校内潜力,统筹利用科普、文化、体育等社会资源,提升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适时开展特色课程展示,增强课后服务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与答疑,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在校内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同时,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建立课后服务巡查制度,做到“每课必监督,每日必巡查,每天必通报”的监督制度,切实保障课后服务蓬勃有序地开展。统一组织社团活动成果汇报展示活动,并进行评比,为学生们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校园文化平台。

课后服务与书香校园建设充分结合,继续深化“周月季”读书计划,扎实开展“全科阅读”等师生读书工作。以“寒暑假读书征文活动”、“读书节系列活动”、“家风家训故事大赛”、“国学小名士选拔赛”、“经典诵读大赛”、“诗词达人”、“好书推介会”等多种读书活动为引领,努力打造稷下小学读书典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创建优质书香校园。   

扎实推进齐文化进校园。开齐上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每周开设1节齐文化课,挖掘语文等学科课程中蕴涵的齐文化元素,加强齐文化学科渗透。积极推广使用《走进齐文化》教材,系统讲授齐文化知识,实现从小学一年级到五年级齐文化校本课程全覆盖。通过每学期编排一场齐文化情景剧、每年组织一次齐国成语大赛,手绘齐文化大赛,诵读、吟唱、表演齐文化历史典故、中华优秀诗词美文等,带领学生走进齐国历史,感悟齐文化,真正将齐文化精髓在学生之间内化于心、外化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