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淄区教育和体育局
标题: 临淄区稷下小学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和劳动实践的情况
索引号: 11370305MB285697X1/2022-None 文号:
发文日期: 2022-10-12 发布机构: 临淄区教育和体育局

临淄区稷下小学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和劳动实践的情况

发布日期:2022-10-12
  • 字号:
  • |
  • 打印

“人生在勤,不劳何获”。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的道理。为认真贯彻这一精神,丰富育人载体,稷下小学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角度,创新劳动机制,增加劳动趣味,扎实推进“434‘劳趣’课程体系”,在劳动教育中立德、增智、强体、育美,扎实落实五育并举,开启全环境育人的新篇章。我校每班每周开设一节劳动课程,结合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特色,还开展了434“劳趣”特色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一、顶层设计,筑牢“劳趣”框架

劳动教育,有“趣”则立。结合教育部日前发布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及临淄区《劳动教育指南》,稷下小学以“劳趣”为根,搭建“天平式”整体架构,系统构建“三大任务群、三课联动、三个阵地”为一体的育人板块,意在通过三大板块和三维+评价,激发学生四种劳动兴趣,促学生四种劳动素养提升,构建理念特色化、内容课程化、空间全域化、过程规范化的劳动教育实践育人体系,形成兴趣和素养并重的新格局。

二、任务驱动,搭建“劳趣”平台

 循流而下,易以至;倍风而驰,易以远。三大板块纵向衔接、横向融合,协同推进,整体设计生活、生产和服务劳动三大任务群,通过三个阵地联动,以课程为保障、用课题去引领、在课堂中落实,积极探索实施学生评、教师评、家长评的三维+评价体系,实现家庭有阵地、校园有园地、社会有基地的综合劳动实践场,以“必修+选修、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的组织方式,不断拓宽劳动教育育人空间。引发学生从自主劳动中源趣、在劳动探究里生趣、从劳动合作中增趣、在劳动创造里燃趣,以促进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及劳动精神四大核心素养的形成。小蜜蜂家务、暇日农场、春雨志愿者也应运而生,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逐步形成“一体三翼”的新格局。

三、三课联动,创新“劳趣”思维

(一)课堂落实,根植“劳趣”之种

发挥班队课职能。通过班队课多渠道对学生进行劳动意识强化教育。开展“学习身边人,评点身边事”演讲等活动,将劳动教育与先辈榜样结合在一起,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榜样教育,适时评选“班级劳动之星”,让“劳动光荣”的思想意识扎根学生心中,激发学生乐于劳动的兴趣。

立足跨学科整合。以劳动实践课为抓手,跨学科融入科学、数学、美术、道德与法治等学科内容,形成立体组合,在掌握劳动知识、劳动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能力,在劳动过程中认同劳动、尊重劳动成果、体验劳动快乐,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创造力。

(二)课程保障,感受“劳趣”之魂

1.七彩家务,自立中成长

学校开发了《七彩家务劳动课程》,从劳动观念的树立到烹饪技能的提升,从收纳清洁到手工制作,家务劳动技能有梯度,有规划,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学生每周进行一项技能的学习实践,依据自己掌握的熟练程度,有选择性重复练习,小学阶段共计完成四十三项家务劳动技能,真正成为一位自立自强的稷小少年。

首先依托红色和橙色课程,让劳动依“趣”而生,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念、掌握最基本的劳动技能,通过身体力行,做“实”家务劳动;劳动是态度、是观念,也是责任和习惯,学校需要破解将劳动当作“学校要求我才做”“有时间我才做”的问题。为此,通过白色课程逐渐增加劳动难度等级,以行促知,一以贯之,做“长”家务劳动;通过绿色课程,对接课外,做“宽”劳动实践,让学生在种植、陪伴和手工制作中进一步感受劳动所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劳动课不仅仅是劳动教育的加油站,更是面向真实生活情境的操练台,青、蓝、紫课程,重在手脑并用,做“新”劳动实践,进而让学生感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幸福,劳动最快乐。

2.种植体验,促技能提高

学校研发了《二十四节气种植类课程》,二十四节气综合了天文、物候、农业气象的经验,是从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学生依托24节气,开展种植劳作,有了全新的体验和乐趣。

校内实践,感悟劳动之美。唐代诗人元稹在《代曲江老人百韵》中写道:暇日耕耘足,丰年雨露频。一份耕耘,一分收获。在空闲的日子里耕种是一件多么美好而有意义的事。学校依托“二十四节气种植类课程”开辟暇日农场,让孩子们居于田而识美,耕于田而为善,思于田而修真。让农场走进校园,也让劳动教育走进了孩子们的心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让孩子们在春种秋收之中,了解自然之节律,感受农耕之不易,萌发对劳动者的尊重和感恩,体会劳动的重要意义。

校外实践,拓宽劳动之能。依托淄众得利生态休闲农场校外劳动实践基地,积极组织校外劳动实践教育,找寻节气文化与劳动教育多元一体、多维互动的有效衔接点,在节气文化传承中开展劳动育人的研究。

总之,学生依据24节气,参与相应的种植活动,体验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劳动过程,提升劳动技能的同时,感受劳动带来的成就感和喜悦感。

3.公益劳动,展优秀品质

学校研发《节日六季》研学课程,依托研学旅行,充分发挥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功能,深入挖掘“一个社区就是一个劳动实践基地”的优势资源,推行“春雨行动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构建全员参与、全面系统、多样优质的“研学+劳动”志愿服务教育平台,满足更多学生多样化的深度劳动体验,在劳动中培养孩子的公益精神、服务意识和奉献品格。

(三)课题引领,涵养“劳趣”之根

在农历的天空下,节气,是中国人诗意栖居的创造,衣食农事,依季候而作,随时间流转,与劳动一起镌刻在人们的记忆里。《节气文化导向的小学劳动教育实践研究》成功立项为淄博市重点课题,这样的研究立足于学生实际,既有劳动实践,又有文化传承,着眼于学生素养提升,学生在吟诵节气诗词中感悟中华文化的曼妙,在劳动实践中体会先民智慧的博大精深,通过节气文化研究和劳动教育实践,真正将节气文化与劳动教育课程推广、应用到实处,以劳立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逸美,进而在劳动体验中感受劳动“魂”之所在。

四、三维+评价,提升“劳趣”素养

制定《稷下小学三维+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维+的劳动评价体系,将劳动评价纳入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全过程。

学校+:在校内通过“班级优化大师”、“岗位训练营标兵”、“生活技能小达人”等过程性评价促使学生进行各种生活技能的训练,养成爱劳动、尊劳动、会劳动的好习惯;

家庭+:通过“云端展播”、“孝行周末”、“双比双创”等方式搭建家校互联互评平台,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明确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自主意识,让劳动成为每一个学生的立身之本。

社会+:通过“档案袋评定”与“协商研讨式评定”等方法对学生进行劳动评价。即教师、家委会和社区工作人员三方联动,捕捉学生社区劳动实践过程中流露出的观念、习惯和精神,对其进行综合评定,最终结果放入“电子档案袋”留存,这样为每个学生建立社会劳动实践档案,以便学生深入地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并能与其它人分享自我探索的体会及进步的喜悦。在每个学期末,学校综合学生“三维+”的综合评价结果,进行全校评比颁奖,通过这样的终极评价,激发学生更大的劳动热情和兴趣。

生活即教育,劳动即课程。稷下小学通过“434”劳趣课程体系,以“趣”促劳,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着力培养创新精神、扎实落实五育并举、让劳动真实发生,让育人理念真实“发声”,激发学生独特的劳动体验,让劳动素养之花绚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