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淄区教育和体育局
标题: 临淄区梧台小学教学管理制度
索引号: 11370305MB285697X1/2024-5450362 文号:
发文日期: 2024-03-06 发布机构: 临淄区教育和体育局

临淄区梧台小学教学管理制度

发布日期:2024-03-06
  • 字号:
  • |
  • 打印

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规范学校的教学工作,加强教学管理的科学化,特制定本制度。

一、教学工作计划制定

教学工作计划内容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等情况的分析;完成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措施;教学活动、教学进度安排;教改实验和课题研究计划等。

1.学校教研组教学计划由教研组长制定。经教师讨论后,于开学后一周内交教导处审定执行。年级学科组教学计划由备课组长制定。同年级同学科2人以上(含2人),要制定年级学科教学计划。

2.个人教学计划由各任课教师制定。任课教师的教学计划要面向实际,注重实效,操作性要强。

二、备课

教师的备课要采取集体备课与个体备课相结合的方式。备课要做到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学生、备学法、备教法,在“五备”的基础上,写出单元备课和课时教案。“单元备课”、“课时教案”和集体备课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如下:

(一)基本内容

1.单元备课的基本内容包括单元名称、单元教学目标、单元知识结构、重点、难点、学生情况分析、课时划分等。

2.课时教案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教学目标(要体现新课程的要求,兼顾“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及教具、教学过程(预习内容与指导、展示交流、点拨升华、作业反馈)和板书设计、反思与重建等。教学过程是课时教案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一堂课教学内容的详细安排、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的安排、时间分配等。要特别注意预习环节的设计,特别注意上课伊始对上节内容的检查,特别注意预留较充分的课内练习和作业训练时间。

(二)基本要求

1.单元备课要重点突出单元教学目标、单元知识结构及其重、难点。

2.课时教案要完整详实,注重实效。要体现新课程理念,要体现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科学性和课堂教学改革的连续性。通过设计学生活动和教师活动,体现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深浅度,不要盲目过分拔高。课后要及时总结课堂教学中的成败得失,写好该课堂教学的“反思与重建”。

3.教案的形式可灵活多样,突出实效性。坚持凡上课必有备课,要形成课时教案(包括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讲评课、实验课等教案)。禁止抄袭他人教案和照抄教参以及其它电子文本。教案要有个性,保证教学内容与备课内容一致。

4.语文教师应有作文备课,提倡教师写下水文。

5.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和其它学科每年级2人以上(含2人)者,学校成立年级学科备课组,每单元或章节集体备课一次。集体备课要求做到:“三定”,即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四统一”,即统一教学目标,统一重、难点,统一作业内容,统一教学进度。在区、校(乡镇、街道)两级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第三次富有创造性的个性化备课。

6.教研组长负责教师单元备课、课时教案、年级学科备课的日常检查工作,实行年级学科组长签字认定制度。

三、上课  

1.强化课堂教学的改革意识、规范意识、质量意识和效率意识。上课前必须按照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准备好本课需用的实验仪器、教具、挂图、多媒体课件及电化教学设备等。教师必须于上课铃前2分钟到教室,准时授课,严禁迟到;下课铃响,及时下课,不得拖堂,确保学生的课间休息。在课堂上,教师既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又要注意控制讲授时间,杜绝满堂讲。

2.组织教学要贯串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维持好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力求抓好双基,面向全体。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要使所有学生集中精力、认真思考。要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注重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注重学生思维方法、解题思路等方面的训练。

3.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和课型,必须做好课前预习或复习检查。复习要紧扣教学内容,检查的方法要灵活多样。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要及时做出公正的评价。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研究讨论问题,对学生多鼓励,严禁讽刺挖苦学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预习、写课堂笔记、及时复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认真思考、正确读写等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指导学生做好课堂作业。

4.树立现代课堂教学理念,贯彻“以生为本、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多维互动、动态生成”的教学原则。认真落实以“目标认定——自主预习——展示交流——点拨升华——作业反馈”为主要内容的“新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积极稳妥地进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做到探究式学习与接收式学习的有机结合,合作学习和独立学习的有机结合。

5.要注意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模式,恰当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6.教师衣着要整洁、朴素,不得穿背心、短裤、拖鞋进入课堂,不得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教学用语要简练、准确、有条理,要使用普通话;板书必须规范,严禁随意乱画,严禁写错别字。“三字一话”的训练要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课堂上,不得接打手机,不得随意离开,不得抽烟,不得干私活,不得看闲书,不得与外界人员闲谈,并禁止外人进课堂干扰师生上课。

7.严禁教师以讲授的方式挤占学生的自习课。

四、作业的设置与批改

()作业的设置

1.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凡应设置作业的学科一定要设置作业。可以设置口头作业、导学练案作业、活页作业、作业本作业、实践操作性作业等。要科学设置作业,加强学生作业管理,把握好作业设置的质、量、度,坚决禁止机械重复性作业。要探索研究社会实践性作业、研究性学习作业、学科预习性作业、学科反思总结性作业等作业形式的设置与评价,通过作业设置,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2.作业的数量:

1)课堂作业数量的规定

小学段:

①语文:15年级均设语文作业,基本篇目11次作业。一、二年级用铅笔书写,三、四、五年级用钢笔或圆珠笔书写。作文:二年级设写话本,铅笔书写,写话每学期不少于10次;三、四、五年级设大小作文本,钢笔或圆珠笔书写,每学期大、小作文分别不少于6次。

②数学:每周不少于3次书面作业。三、四、五年级每节新授课设置一次前置研究作业。一、二年级根据学生自学情况设置前置作业,无数量规定。一年级上学期设田字格演草本,一年级下学期和二年级设横格小演草本,铅笔书写;三、四、五年级的作业用钢笔或圆珠笔书写。

③英语:设口语、听力和书面作业三种。三年级第二学期开始设书面作业,三、四年级每周2次、五年级每周3次。提倡有条件的学校设置录音作业。

④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音乐、科学等学科原则上不设书面作业,设探究性、实践性作业,每周12次;美术各年级均设图画本,作业可分为绘画作业、手工作业(手工作业记入作业量),每周不少于1次作业;大阅读根据学校的阅读计划适当设置背诵、口头、书面作业。

2)课外作业数量的规定

课外作业每天作业量和所用时间要严格按规定执行。

小学一、二、三年级不留书面课外作业,其他年级除语文、数学外不留书面家庭作业,语文、数学书面作业每天不超过1小时。语文、数学各不超过30分钟。

()作业的批改

1.作业批改要及时,各科课堂作业要全批全改,要有相应数量的面批。对作文的批改作如下要求:教一个班的教师大作文必须全批全改,教两个班的教师,每次批改,一半详批,一半略批。倡导灵活多样的批改形式,提倡面批。小作文老师要查阅。教师的作文批语应有目的性、针对性、启发性、指导性、鼓励性、示范性。严禁嘲讽式、套话式批语。老师要及时抽查学生的课外作业,每次抽查的数量不少于总人数的1/3

2.教师批改要认真,书写要规范,严禁潦草和写错别字。

3.作业批改要布置一次,批阅一次,不得累批、隔批、漏批、错批。小学一、二年级的作业提倡面批。

4.学生作业错题必须改错重做,教师要复批。作业完成情况,可在“作业批阅记录本”中或教案“反思与重建”栏目予以评点。评点反馈要及时。

5.严禁学生和家长代批作业。

6.搞好作业讲评,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要有准确的评定等级,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分析原因,提出改正意见。

五、课外活动与辅导

1.学生的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是课堂学习的继续,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延伸。要指导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读书活动、专题讲座、学科兴趣小组、社团活动、体育运动会、文化艺术节等,为学生的课外学习和实践创造有利的条件。

2.根据学生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辅导。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

3.学校要处理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之间的关系,保证课内与课外的一致性和整体性。有条件的学校要积极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六、教学质量验收及质量分析

()教学质量验收

L.教学质量验收的方式

教学质量验收的方式包括课堂检测、单元测验、期末考试以及学科技能测试等。

2.教学质量验收的要求

1)课堂检测。每堂课,有具体可测教学目标的一定要当堂检测,且及时反馈矫正。

2)单元过关诊断测试。每个单元或章节都要进行单元过关诊断测试,测试时间的长短可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和内容确定,要做好单元测试分析,经单元测试发现的问题,要查漏补缺进行反馈矫正。

3期末考试学校认真组织,要严肃考风考纪,以考风正教风,正学风。

4)学科技能测试。要按照《学科技能测试方案》,科学合理地安排测试与抽测的程序。任课教师每学期组织12次对所教班级所有学生的技能测试;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抽测检查。

()质量分析

1.各班级不允许以任何方式公布学生的成绩、按考试成绩给学生排名次等。义务教育段质量检测一律实行无分数等级评价。

2.教学质量分析一般分三个层次,即学科、级部、学校。学科的质量分析,由任课教师或备课组长负责,要形成质量分析的相关表格和书面材料;级部的质量分析由级部负责人组织实施;学校的质量分析由分管校长或教导主任组织实施。

3.教学质量分析主要指标一般包括基本状况(平均分、学科等级分布率,以及试卷每个板块乃至每道题的得失分率)、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补救措施等。期中、期末要有详细的质量分析,单元检测应有学生等级统计及简明的小结。

4.各教学质量分析会,主持人要组织相应的人员参加,实事求是地分析成绩与问题,认认真真地反馈。

教研组长负责对本教研组教师的质量分析进行检查,校长、业务校长和教导主任负责对各教研组的质量分析进行检查。

七、教研、科研和教改实验

1.学校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研究教育教学理论和专业知识,组织课程标准、教材、教法、学法研究活动,每学期校级教研活动不少于2次、学科教研活动不少于2次、年级学科组间周活动1次;主题性科研活动不少于2次;定期组织教师互相观摩听课研讨,交流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本学科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教学能力。

2.学校要树立科研先导的理念,加强校本研究,提高教学工作水平,尤其要提高课堂教学的科研含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3.教学改革实验,都应写出实验方案。其内容主要包括:问题的提出、指导思想、实验内容、实验目标、实验方法与步骤、研究成果的形式、课题成员分工等。实验结束应写出实验报告,其内容主要包括:课题名称及课题组成员、实验目的意义、实验过程、实验成果等。

4.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某个教学问题作为课题进行改革实验,倡导教师进行教学问题小课题研究。

5.学校要根据本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23个重点的有价值的问题进行中长期教改实验,注重实验过程和效果,力争形成实验特色。

八、教师听课

教师要坚持听课、评课,在听课与评课的过程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进而提高学科教学质量。

教师听课达到以下标准和要求:

每位教师每学期听评课不少于16节。教师听课以听同学科或相近学科教师的课为主,听课后写出“评议”,并参加评课。凡不评课的听课,不得列为“听评课”。

教研组长负责对本教研组教师的听评课进行检查,校长、业务校长和教导主任负责每学期两次对全体教师的听评课进行集中检查。

九、教学工作检查制度

学校领导负责对学校教学工作进行经常的、专项的或综合性的检查。教学工作的检查方式,应坚持“自查”和“互查”相结合、“抽查”和“普查”相结合、“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原则。

教学常规检查实行分层月查制度。校长负责对学校中层(正职)以上人员每月检查一次常规项目,并且要有反馈意见及签字。其它任课教师的教学常规检查由学校组织相关教学管理人员进行检查。月查要有总结反馈意见,检查成绩要记入教师的业务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