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淄区教育和体育局

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全面落实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要求,落实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建设,特别是指导学校建设好校本课程,发挥学校课程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和《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鲁教基字[2005]14号)精神,结合我区工作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三级课程建设的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三大组成部分,三级课程管理的基本模式是:国家制定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课程实施,其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对课程的总体设置,规划符合不同地区需要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地方课程的开发与选用,其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三级课程”具有互补性,是缺一不可的统一体。
二、执行课程方案,落实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一)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各学校要严格按照山东省五四课程设置方案和我区规定的课程计划组织教育教学,开全课程,开足课时,不得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要严格按照各学科课程标准组织教学,不得随意增加难度和降低要求。特别是切实开好音乐、体育、美术及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二)加强地方课程实施。按照《关于印发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安全教育、环境教育、传统文化和人生规划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鲁教基字〔2008〕14号)要求,加强指导和监督,确保开好安全教育、环境教育、传统文化、人生指导等义务教育必修地方课程。学校要根据课程的要求做好教师配备,组建专(兼)职教师队伍,大力开展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特别要扎实开展地方课程教学和研究活动,转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落实课程评价,切实推动地方课程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充分认识校本课程建设的意义。校本课程是学校对本校学生发展需要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以学校为主导,由学校或学校与外部合作,自主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有利于促进素质教育,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和提升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校本课程是三级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能显示学校特色和个性的一部分,对学生的发展举足轻重。开发和实施好校本课程,是学校全面实现教育目标,落实课程计划,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特色发展。
三、科学实施,确保校本课程建设的成效
(一)校本课程建设的原则
1、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根据校本课程的性质、特点,可采取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特点,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选修课程的实施要与学生社团建设、项目管理等工作紧密结合。
2、需要与实效相结合的原则。校本课程建设必须坚持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协调一致,既保证国家对中小学教育的基本要求,又体现学校教育的独特性、针对性和多样性;要关注学生原有的生活、学习经验,关注当地及本校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要与学校的“三风一训”相融合,体现学校核心价值观。
3、突出学校特色的原则。要针对本校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教师的特长和爱好、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当地社会的发展需求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提高校本课程资源的利用率,使其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形成学校办学特色,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4、权责统一的原则。学校具有开发校本课程的决策权、选择权,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管理职责。要坚持校本课程实施的严肃性,建立校本课程开发和管理的有效机制,监督和评估课程实施的过程,发挥校本课程的积极作用。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
1、选用。课程选用是教师从本校或者其他学校已有的课程资源中,选择比较适合的课程。
2、改编。课程改编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或自身的现实条件,对本校或其他学校已有的课程进行局部内容的修改或结构调整。
3、新编。课程新编是教师根据需要与可能而开发的全新的课程,包括独立新编与联合新编两种形式。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1、成立组织。学校要成立由校长、教师代表、学生及家长代表、专家和社区有关人员等组成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小组,负责校本课程的决策、组织、管理、宣传、协调和服务。
2、需要评估。需要评估是设计校本课程的基础。学校可采取调查问卷、访谈、文本分析等多种形式,研究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了解校内外的现有条件和课程资源、师资状况、区域文化特色和经济状况等,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条件,分析学生、学校和社区发展的需要。在整体考虑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结构的基础上,确定学校需要开发的课程领域或学习活动。
3、制定学校的《校本课程方案》。学校要根据需要评估的结果,制订学校的《校本课程方案》(包括指导思想与原则、总体课程目标、课程领域、课时安排、具体组织与时间安排、课程评价及课程保障等)。要严格按照有关课程文件和教育教学实际确定课时,把校本课程课时纳入课程计划,所定课时可分散使用,也可集中使用。
4、制定《校本课程纲要》。《校本课程方案》确定以后,学校要加强对教师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的培训,发挥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主体作用,引导教师个人、小组或全体教师申报课程开发。申报者须撰写所申报课程的《课程纲要》(包括情境与需求分析、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实施建议、评价建议等),并提交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小组审议。审议内容主要包括课程设计的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内容、课程评价设计、课程资源利用效率、课程对学生和教师的适应性等。审议通过再行开发。
5、课程备案。学校制定的《校本课程方案》和相应的《课程纲要》须提交区教育局备案,没有经过备案的校本课程不得在学校中实施。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一般以讲义、活页、指导手册、活动方案等形式开展教学活动,不得将统一编印的校本课程教材出售给学生。
(四)校本课程建设的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学校要成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小组,负责审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和《课程纲要》,参与检查、指导课程实施情况等。区普教科、教研室负责对全区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的指导和督查。
2、制度保障。为确保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质量,学校要注重课程开发的过程性管理和校本课程教学常规管理,建立相应的管理和保障制度,如课程审议制度、课程评价制度、校本课程教师培训制度、校本课程管理制度等。建立全面评定教师课程观念、课程知识、课程研制与开发的技能、实施教学等的评价体系,把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情况纳入教师业务考核中,定期检查执行情况。学生的评价方式应灵活多样,减少量化评价,注重发现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恰当使用评价结果。区教育局将把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评价纳入督导评估之中,并开展优秀校本课程评选等活动。
3、课程资源保障。学校要充分挖掘、积极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鼓励联合开发校本课程,要通过网络、教研活动等方式建立校际资源共享机制。
4、设备与经费保障。学校要安排一定的经费,确保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要切实加强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活动基地等设施的建设,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为校本课程的实施提供物质保障。
附件:1、校本课程实施审批备案表
2、校本课程安排汇总表


临淄区教育局
2010年4月17日


201012231103166710.doc201012231103166710.doc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