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淄区农业农村局
标题: “十五”工作回顾和“十一五”规划及到2020年长期规划纲要
索引号: 11370305MB28566893/2008-None 文号:
发文日期: 2008-04-23 发布机构: 临淄区农业局

“十五”工作回顾和“十一五”规划及到2020年长期规划纲要

发布日期:2008-04-23
  • 字号:
  • |
  • 打印

十五”工作回顾和“十一五”规划
及到2020年长期规划纲要
临淄区农业局
(2005年11月20日)
“十五”以来,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紧紧围绕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一目标,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现代化建设,有力促进了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协调发展。2005年,预计全区农业总产值25.78亿元,比2000年增长53.27%,年均增长7.16%;农业增加值13.65亿元,比2000年增长21.33%,年均增长3.9%;农民人均纯收入5420亿元,比2000年增长47.44%,年均增长6.44%。先后荣获“中国果菜十强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区”、“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先进单位”“全省农村经营管理先进单位”、“全省农业系统信息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农药管理先进单位”、“全省农广校系统教学管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一、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区域化布局日趋合理。“十五”以来,一改过去单纯的增增减减,扩扩缩缩的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方式,积极推进优势农产品向适宜生态区集中,立足主导产业和拳头产品进行结构调整优化,大力发展优质专用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做大做强蔬菜产业经济。重点抓了3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和30万亩粮饲兼用玉米生产基地建设,以及皇城、齐都、齐陵的大棚蔬菜,朱台、凤凰镇的大田菜,齐都、边河的食用菌等优质农产品区域化布局和规模化生产,特别是坚定不移地抓好新棚建设和旧棚改造,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推进大棚蔬菜生产规模化发展,并结合新棚建设集中连片,规划成方,积极创建高标准大规模大棚蔬菜生产经济带和专业区。2005年,预计全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到58660公顷,年均递增3.94%;蔬菜播种面积18000公顷,年均递增7.8%,其中,标准化蔬菜生产面积6660公顷,年均递增8.2%,粮经作物种植面积比例达6.6:3.4。预计全区粮食总产量实现41.6万吨,年均递增3.03%;蔬菜总产量170万吨,年均递增12.5%,产值17.4亿元,比2000年增长20%。建成大棚蔬菜千棚区4处,百棚区16处,连片2000亩以上的地块达12处,蔬菜生产专业村150个。
二、大力实施良种先行工程,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加快。依托国家立项2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良种推广补贴项目、市立项30万亩优质饲料专用玉米产业化生产基地和20万亩强筋小麦保优节本技术开发项目,以提高小麦、玉米商品质量和专用性能为突破口,积极推广济南17号、淄麦12号等优质专用小麦和郑单958、莱农14号、浚单20号等优质专用玉米品种,其播种面积分别达到全区小麦和玉米总播种面积的70%和75%。在蔬菜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将名优蔬菜新品种的引进推广放在尤为突出的位置上,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优化蔬菜品种结构,大力引进推广代表当今先进水平的名优蔬菜新品种。注重提纯复壮当地良种,引进推广国内外新品种。“十五”期间,提纯复壮当地蔬菜品种32个,使地方品种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与此同时,积极研究开发名优稀特新品种,实现引进一代、试验一代、推广一代、贮备一代,先后引进推广各优蔬菜新品种100多个,以色列番茄、法国西葫芦、日本茄子、无刺黄瓜、五彩椒等新品种均在全区大面积推广种植。完善区、乡镇、村三级农作物新品种引进推广服务体系,建起了以蔬菜工厂化育苗基地为龙头,以农业科技示范园为样板,以村级科技示范户为基础的新品种引进推广网络,每年都制定农作物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计划,比对分析试验示范情况,择优在全区推广。
三、依靠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农业科技含量水平大幅度提高。依靠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是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源动力。为此,一是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及大专院校的联合与协作,先后与山东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莱阳农学院等单位建立了长期科技协作关系,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二是利用区、乡、村三级农业科技服务队伍,充分发挥农广校、职业高中、农民夜校等常规阵地,采取办班培训、专家讲座、典型报告、现场指导等多种方式,依托农业部立项的“新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市立项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深入开展“绿色证书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实用技术培训工程”,坚持不懈地抓好农民的科技培训。培训了一大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成为全区农业发展的主力军,为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提供了智力支持。“十五”期间培养学历生1645人、绿色证书人员2500人,培训实用技术及职业技能人员15.7万人次。三是大力推广了生物秸秆反应堆技术、蔬菜设施水肥一体化技术、大棚微滴灌、CO2气肥、配方施肥、立体栽培、防虫网栽培,以及无立柱大棚骨架、新型覆盖材料、机械耕作、电动卷帘等新技术、新材料、新成果27多项。四是为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促进全区农业生产上档次、上水平、增效益,在全面发展、整体推进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将龙头工程放在尤为突出位置上,先后建成15处高标准科技示范园和2处蔬菜工厂化育苗基地,使全区农业生产一开始就建立在先进的科学技术基础之上。预计“十五末”,全区农业新技术成果覆盖率达95%、优良品种率达98%,科技进步因素在农业增长中的比重上升至64%。
四、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增强。坚持把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作为一项重要措施来抓,积极组织实施蔬菜产业升级工程。一是以实施“山东省出口农产品绿卡行动计划”为契机,根据有关行业标准修订完善了“绿色食品蔬菜安全生产”、“高效日光温室建设”、“绿色食品食用菌”等操作规程,积极引导农民按照标准化的操作规程进行生产。二是按照区建中心,乡镇建站,龙头企业、专业批发市场和经营超市设立速测点的原则,建立了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机构,定期对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投入品、药肥残留和最终产品等进行检测监控。三是依据农产品区域化布局和主导品种,建成标准化绿色西红柿、甜椒、茄子、西葫芦生产基地10万亩和绿色芦笋生产基地6000亩。四是大力实施农产品名牌战略,鼓励认证绿色食品标志和无公害农产品品牌,充分调动争创名牌农产品的积极性。目前,全区“康浪河牌”特精粉面条、“巧媳妇牌”原汁酱油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绿色食品,“翠竹牌”番茄、西葫芦、甜椒、辣椒、茄子5个蔬菜产品和“绿竹牌”芦笋获准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使全区绿色食品品牌达到8个。临淄区朱台镇和齐都镇还分别被中国农业区域布局与产业化高层论坛组委会授予“中国芦笋之乡”和“中国香菇之乡”。
五、大力培植农业龙头企业,产业化生产经营快速发展。“十五”以来,注重龙头企业的建设和发展,集中财力、物力,重点培植了一批生产规模较大、带动能力较强、外向度较高的农业龙头企业,并充分利用现有工业企业的人才、资金优势,引导其进军农业,积极参与农业龙头项目的开发建设。着重抓了粮食、蔬菜、农作物秸秆加工等体系的龙头企业培育和发展。目前,全区拥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7家。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有效带动了全区种养业的快速发展,拉长了农产品产业链,形成了“龙头围着市场转,农民跟着龙头干”的良好局面。同时,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积极帮助解决财政贷款贴息和争取扶持资金,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抓好龙头企业原料基地建设,以基地促龙头,以龙头带基地。积极培育农业合作社、协会、运销大户等中介组织,使其作为龙头企业与分散农户之间的纽带,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使“公司+农户”的关系更加法律化、集约化、规范化。
六、拓展农产品销售市场,农产品销售空间扩大。始终把农产品销售放到重要位置上来抓,以销售促生产、促规模、增效益。一是加强地方蔬菜市场建设。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先市后场”的原则,依托主要交通路段和农产品主产区,建立起了梧台粮食贸易中心批发市场和以皇城镇于家、南卧石为主的蔬菜批发市场。每年蔬菜销售旺季,外省市进驻蔬菜市场设立收购点的客户均在50家以上,日交易量达400万公斤。二是加强销地市场建设。在巩固扩大产地市场的同时,积极拓展销地市场。“十五”期间,通过缔结友好城市、友好市场、签订购销合同等方式,先后开通销往全国各地的16条蔬菜直销通道,陆续在北京、上海、牡丹江、太原等20多个大型蔬菜市场设立了临淄蔬菜直销点,年销售蔬菜10多亿公斤。三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以区蔬菜食品公司、维克食品有限公司为依托,大力开展边贸蔬菜销售,不断拓展农产品的国外销售渠道,每年出口蔬菜都在万吨以上,年创汇170多万美元。
七、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展。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实现农民稳定增收的重要渠道。为加快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一是建立培训网络。在原有农业教育培训框架的基础上,引入市场机制,整合培训资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对农民培训工作。先后改造和完善了一批教育培训机构,建立了以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龙头,区大生技术学校等一批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积极发展和改造农村教育,使农村教育职业学校、成人学校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培训基地。二是实行政策资金扶持。采取“政府扶持、乡镇村补贴、用人单位列入成本”的方式,筹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资金,以培训券的形式发达农户手中,农民持培训券自主选择确定的培训基地参加学习培训。三是做好农民培训信息服务。建立了就业服务、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就业指导、劳动合同鉴证、跟踪服务为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设计制作了培训信息卡,把培训优惠政策、专业设置、就业趋向等相关内容印到卡上,发到农民手中。积极探索建立劳动合作中介组织,用市场运作的方式管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四是创新培训机制。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就业能力和就业率为目标,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突出针对性、实效性、带动性,推动全区农民工培训工作扎实开展。在培训内容上坚持引导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定单式培训、学历培训相结合;在培训方式上坚持学历教育与技能教育、短期教育与长期培训、专业培训与技能鉴定、培训与就业相结合;在培训政策上,由政府进行补贴,办学单位给予优惠,培训农民自主选择专业和时间,保证了农民工“来了就能学、学能学得会、学完用得上”。
八、抓好农业综合执法,农资市场经营秩序优化。一是加强宣传。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利用宣传车、标语、明白纸及送法下乡等形式,向全社会广泛宣传农资打假活动的意义和目的,大力宣传《农业法》、《种子法》、《农药管理条例》、《肥料登记管理方法》和农资质量鉴别方法等,提高广大群众依法维权意识和识别假冒伪劣农资的能力。二是推行诚信经营。积极开展农资营销人员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使其更好地掌握农资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农资经销人员的职业素质和服务能力。强化守法经营和诚信意识教育,建立和完善诚信档案,推进诚信经营。三是强化监管。加大农业投入品生产、流通和供应的检查监管力度,围绕农资质量跟踪检查,清查农资生产经营资格,狠抓农资流通环节管理,从生产源头和流通环节有效规范农资市场。四是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始终把案件查处作为农资打假的突破口,实行假冒农药来源、去向不查清不放过,涉及责任人不查清不放过,案件产生原因不分析透不放过,涉案人员未得到应有处罚不放过,防范措施不落实不放过的“五不放过”管理。
九、落实农村经济政策,农村财务管理不断加强。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通过调整充实组织、清查摸底、清理整顿、延包扫尾和完善等措施,达到了地块、面积、合同、证书“四到户”。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合理流转土地,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产出率。取消农业特产税、公益金和农业税,加强对“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审计监督管理,全面落实农民负担费用专用票据及监督卡制度,认真开展农民负担专项审计,严格执行涉农收费和价格公示制度,认真做好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工作。针对农村财务和资产以村为单位分散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全区推行了以乡镇(街道)为中心,相对集中、统一高效的农村财务和资产代理制,建立了以农村财务代理制、农村收支审理制为主线,以电算化为载体,以制度化、程序化为手段,以优化村级领导班子的工作环境为目的的农村(居)财务和资产代理中心,对所辖村(居)的集体财务和资产全部进行统一代管。并建立全区农村财务监控中心,实现与各乡镇(街道)农村财务代理中心联网,提高对全区各村(居)财务收支及资产运营管理的监控能力。
“十一五”规划及到2020年长期规划纲要
“十一五”时期及到2020年,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以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农业结构调整优化为基础,以实施品牌农业发展战略为重点,以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和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为载体,紧紧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核心竞争力,大力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升级工程、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工程、标准化生产工程、粮食增产增收工程、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程和农村社会稳定工程,积极培育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加速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发展战略重点:一是实施优势产业优先发展战略,立足自然地理条件和区域优势产业,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努力促进优质产品和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做大做强一批规模化、专业化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特色种养生产基地。二是以推进农业标准化为主攻方向,以发展优势产业、优势产品和优势区域为重点,建立完善与国际标准相统一、与市场准入相适应的农产品标准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网络建设,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三是整合农业技术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方式,努力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创业技能,积极推广名优农作物新品种、农业关键生产和高新技术,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大力提高农业科技装备水平。四是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新运行机制和经营方式,逐步建立以农民及其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大力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五是加大对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和引导企业与国内外农业大公司、大集团合资合作,通过挂靠联合、资产重组等方式,尽快形成一批规模较大、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集团,提高其发展实力、市场竞争力和对农户的带动能力。六是积极研究探索建立现代运销体系和现代运销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连锁、配送经营、网上交易等现代流通方式,加快建设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大型农产品市场,完善配套设施,健全服务功能,打造便捷有效的农产品交易平台。七是扎实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拓展培训内容,提高培训实效,搞好订单、定向、定点培训,尽快形成“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新机制,努力提高农民非农就业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十一五”末预期目标是:全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到53330公顷,粮食总产量实现41.80万吨,年均递增0.07%;蔬菜播种面积2万公顷,年均递增2.6%,蔬菜总产量180万吨,年均递增3.5%,其中,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14000公顷,年均递增6.1%。
2020年远景目标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整体素质和产出效益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农业基本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能力明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大力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非农收入比重大幅度上升。不断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和有效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把农村小康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1、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产出效益。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同时,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立足自然地理条件和区域特色,把调整的重点转移到培育农产品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区上来,做大做强一批市场竞争力强、比较效益明显的特色产品、主导产业和种养基地,增强农产品有效供给和整体竞争力,使其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新的增长点。一是发挥西北部乡镇土质肥沃、水浇条件好的优势,启动实施优质专用粮专业化工程,形成“加工+中介+基地”的生产经营模式,发展优质专用小麦和粮饲专用玉米。同时,大力发展芦笋、山药等适销对路的大田露地菜和越夏菜生产。二是发挥东部乡镇保护地蔬菜技术水平高、产业基础牢的优势,大力发展以日光温室蔬菜栽培为主的深冬高档精细菜生产,积极推行绿色食品蔬菜生产种植技术,提高蔬菜产品品质,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加快绿色食品蔬菜生产基地建设。三是充分发挥南部山区乡镇山地资源优势,依托农产品经营公司,推行“公司+农户+基地+市场”的产业化经营,加快土洞珍稀食用菌规模化养殖场和桔梗、杂粮生产基地基地建设。在发展日光温室蔬菜生产过程中,注重发挥规模效益,按照集中连片、规划成方、高产高效的原则,大搞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和多村一品,积极发展大棚蔬菜生产专业户、专业村和适度规模生产。
2、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促进农业上档升级。坚持政府引到、市场化运作的方法,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网络,完善检测检验体系,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检测水平,为外销农产品提供质量安全通行证。大力实施“山东省出口农产品绿卡行动计划”,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国际标准为主的质量标准体系。严格控制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重点解决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尽快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禁用、限用及推荐的农业投入品品种和目录,控制和规范限用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科学合理的使用农业投入品。加强对农业投入品市场监督管理,严厉打击制售和使用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行为。抓好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严格按标准规范组织生产,加强全程监测管理,加强绿色农产品关键控制技术和综合配套技术的研究、培训和推广,使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纳入标准化管理的轨道,推动农产品质量、效益的提高。积极实施名牌农产品发展战略,走开发名牌、培育名牌,依靠名牌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力争规划末全区农产品生产全部达到无公害、绿色食品标准,绿色农产品品牌达20个以上。
3、实施粮食增产增效工程,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突出抓好粮食品种的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品种布局结构,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玉米生产。按照“抓强筋、带中筋”的思路,搞好小麦高产优质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实行统一提供优质专用品种,推广保优节本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强产销衔接,实现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提高专用小麦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计划到规划期末优质专用小麦面积发展到35万亩。坚持以提高玉米的商品质量和专用性能为突破口,优化玉米品种结构,大力发展饲用玉米和加工玉米,实施订单生产,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玉米加工转化能力,延长产业链,提高综合效益。计划到规划期末,专用玉米占玉米总量的85%以上。
4、加大良种良法推广力度,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坚持把种业作为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发展壮大的先导产业,加大投资倾斜力度,加快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步伐,提高农产品种子和苗木质量和供种能力。在小麦、玉米供种上建立健全新品种研发、良繁、推广体系和基础设施,实行相对集中的统一供种,并推行良种良法配套完善的栽培技术。在蔬菜良种供用上以提高蔬菜产品商品外观、特色风味、营养品质为主要目标,开展适合设施栽培、不同季节栽培、加工需要及出口要求的优良品种选育,同时瞄准市场需求和消费热点引进推广名优稀特新品种,依托工厂化育苗基地,加快蔬菜新品种推广步伐,力争到规划期末全区全部普及应用农作物优良品种。在新技术应用上,积极推广无公害施肥技术、嫁接栽培技术、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节水栽培技术、日光温室蔬菜持续高效综合技术、保护地蔬菜根结线虫病综合防治技术等,加快生化调控、特种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及配方施肥、微滴灌等技术引进和推广。依托山东新型日光温室蔬菜系统技术工程的研究成果,推广高标准无立柱冬暖式大棚,研究开发高新生产技术,使大棚蔬菜管理技术逐步向机械化、标准化及自动调控方向发展。围绕科技含量高、成果转化率高、综合经济效益高、经营管理机制新的“三高一新”,创建融现代生产设施体系、现代技术体系和现代经营管理体系于一体、现代化农业发展水平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快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成果推广和普及。
5、创新农业科技服务,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增加对农业科技投入,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机制。建立健全各级各类科技服务网络,完善区、乡、村三级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切实搞好科技信息和生产技术服务,不断提高农业科技人员和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整合区乡镇农业科技服务力量,创新农业服务内容和方式,带技术、带项目、带信息、带成果、带资料、带物资深入开展科技下乡活动。采取技术咨询、项目对接、技术服务、科技示范与推广、举办培训班、品种展示、成果展示、发放科技明白纸、科技示范户现身说法、巡回演讲、现场答疑、视频技术、网络技术等指导农民掌握科技新知识,提高全区农民科技素质,增强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深入开展实施“农村远程教育”、“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积极培育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和农业科技型企业,充分发挥其在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中作用。
6、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积极推进产业化发展。按照城乡统筹和工农一体化发展的思路,大胆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体制,加快发展有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形成一批规摸较大、市场影响力强的龙头企业集团。鼓励外资、民营资本更多地进入农业领域,参与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兴办“农”字号企业,促进工业反哺农业发展。大力扶持发展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的加工业,支持粮食加工企业进行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建设仓储设施。围绕蔬菜产供销、贮加运各领域创办各种类型的经济组织。生产领域重点创办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型、蔬菜出口生产型、加工企业原料供应型、食用菌产销一体化的企业实体;流通领域主要建立蔬菜短途、长途贩运及短期贮藏、保鲜销售型企业;加工领域主要创建蔬菜分级、分装、净菜等初加工,以及速冻保鲜、腌渍、浓缩蔬菜汁、果菜脆片、脱水蔬菜生产深加工产品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通过贷款贴息、协调银行贷款等措施,加大对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扩大规模。积极引导帮助农产品出口与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创新产业化经营机制,依托齐美斯、奥花油脂、民信、蔬菜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组建集团公司,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创建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培育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业合作社、专业协会、运销大户等中介组织,使其作为龙头企业与分散农户之间的纽带,与农民建立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农民致富中的促进和带动作用。
7、加大市场开拓力度,狠抓农产品销售市场建设。抓住绿色食品蔬菜品牌申报成功的有利时机,积极开展蔬菜的二次创业活动,将全区的蔬菜品质提档升级,全面提高蔬菜的市场竞争力。坚持产销并举,以销促产的指导方针,采取区内、区外一齐抓的工作策略,下大气力抓好蔬菜销地市场开拓。按现代企业制度管理模式,建立集保鲜、加工、贮藏、调剂为一体,服务功能齐全、配套设施完善的仓储式蔬菜中心批发市场,并逐步建立一批为中心市场服务的二级蔬菜集散销售市场。在外地蔬菜市场建设上,重点拓展南方、西北、东北边贸蔬菜销售市场,积极研究探索建立现代运销体系和现代运销产业,创建专业运销队伍组织,组建运销协会、合作社、配送中心等新的运销合作经济组织,改进流通手段,搞好电子商务、网络促销和蔬菜产销信息服务,推进产销直挂、代理配送,与大的农产品销售集团公司合作,促进连锁经营等流通方式发展。
8、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面向工业化、现代化和城镇化,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以提高就业能力和就业率为目标,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开展农民培训,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和扶持农村二、三产业特别是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密集型产业,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附加值,使更多的农民就地转向非农产业。鼓励有条件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把更多的农民转为市民。逐步建立和完善区、乡镇、村三级劳务输出网络,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信息、政策咨询、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有计划、有目标地组织劳务输出。大力发展各种就业中介服务组织,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搞好劳务输出服务,围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充分发挥区农广校的阵地作用,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各种从业技能、法律、社会保障知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技能,增加就业机会,使更多的农民能够在农业生产领域之外,拓展增收门路。“十一五”期间,计划每年进行职业技能培训60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400人。
9、加大农业综合执法力度,规范农资市场经营秩序。逐步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农业行政管理执法体制,理顺农业行政执法体制,整合农业行政执法力量,按照职责范围健全农业综合执法队伍,加强规划、指导、管理、协调、监督、服务职责,提高农业行政执法效率,强化农业行政执法队伍和执法水平建设。充分发挥舆论宣传在轨范农资市场经营秩序的导向和监督作用,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报刊等多种媒体,利用印发明白纸、宣传单、悬挂横幅标语等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推介优质放心农资,树立农资品牌消费意识;介绍农资识假辨假和使用常识,广泛宣传农资法律法规,切实提高农民维权意识和能力。建立健全案件上报制度、重大案件督办制度、投诉举报制度、质量预警制度。尽快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禁用、限用及推荐的农业投入品品种和目录,控制和规范限用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科学合理的使用农业投入品。加强对农业投入品市场监督管理,严厉打击制售和使用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行为。
10、深化农村经济改革,不断提高农经管理水平。加强农村代理中心建设和规范化运作,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依法规范土地流转,积极稳妥地开展农村税费改革,全面落实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加强对农民负担的专项治理。建立农村财务管理监控网络体系,提高对各村(居)财务收支及资产运营管理的监控力度,健全完善农村财务及资产监控中心。强化对农村财务代理中心工作的指导,建立现代农经管理队伍,切实提高村级财务及资产的管理水平。制订和完善农村财务及资产监督管理的各项配套制度,重点加大对财务管理监控预警制度、查处制度的执行力度,加强对代理中心业务人员村级管理员的培训,规范农村会计、出纳、管理员岗位职责和考核制度。进一步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并深入开展《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办法》的宣传、培训、教育工作,运用微机手段,按照上级文件要求,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微机化管理,不断提高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管理水平。加强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不断加大对村级财务的审计力度,尤其是对土地征用等大额专项资金的审计检查,严格按法规制度要求,切实履审计职责,维护农村集体和农户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