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议定事项解读)临淄区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 ||
---|---|---|---|
索引号: | 11370305K21216551K/2025-5514810 | 文号: | |
发文日期: | 2025-04-21 | 发布机构: | 临淄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
一、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4年,在区委的坚强领导和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全力以赴稳经济、强动能、抓统筹、保民生、守底线,全区经济社会呈现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936.2亿元,同比增长3.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际完成66.7亿元,同口径增长4.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1.8亿元,同比增长1.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50443元,同比增长4.6%,较好完成了区十九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一年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狠抓经济运行,向好态势更加巩固。一是市场主体运行稳健。全区市场主体达7.1万户,其中“四上”企业达1068家。新增市级“专精特新”、瞪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2家。落实关心关爱企业家十条措施,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依法得到切实保护。高标准完成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二是项目建设加速推进。总投资1075亿元的154个省市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86.8亿元,投资完成率达106.9%;其中,新开工项目84个,项目开工率达100%。天辰齐翔尼龙新材料项目、齐都药业健康产业园顺利承接全省重点项目和乡村振兴现场推进会。建立“11543”招商引资工作体系,强化招引项目全生命周期保障,新引进过亿元项目60个、吸引省外资金105亿元。三是消费潜力持续释放。成功引进银座、知味斋等知名品牌,消费供给能力大幅提高。举办“五一嗨购”、鲁中车房展等促消费活动30余场,带动零售消费3亿元。完善流通体系,新增城区商贸中心1处、乡镇商贸中心2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社区达15处。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86.9亿元,同比增长4%。四是对上争取成效显著。紧盯国家、省、市政策动态,及时研究政策、争取政策、落实政策,全年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特别国债等政策资金15.7亿元,为企业发展、项目建设提供更加多元化的资金支持。
(二)狠抓创新驱动,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一是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双培育”工程,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1家。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天辰齐翔等3家企业获批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规上企业研发投入占比提高0.3个百分点。强化创新平台建设,全区市级以上创新平台达217家,其中,院士工作站2家、国家重点人才专家工作站11家。加大人才引培力度,举办“院士专家进临淄”“才聚临淄高校行”等活动6场,新引进大学生5039人、市级以上高层次人才35人。二是产业链群稳步发展。完善“链长制”工作机制,印发《关于调整临淄区产业链链长分工及工作职责的通知》,调整部分产业链群“链长”,进一步明确链长、专班及链主企业工作职责。链主企业带动力持续增强,齐翔腾达入选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加华新材料被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齐都药业、正华助剂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企业技改投入不断扩大,实施市级以上重点技改项目50个,全年完成技改投资50.6亿元。企业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新认定省级软件工程技术中心1家、省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2家,省级数字经济“晨星工厂”达24家。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9%。三是园区发展动能强劲。齐鲁化工区第二轮扩区顺利推进,总体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5个规划编制完成,补天路东段、翔晖路北延南段等道路工程进展顺利,位列全国化工园区综合排名第6。临淄经开区杨坡路北延竣工通车,现代庆炀年产5000台工业机器人项目建成投产,智能网联汽车、大数据产业园入驻企业分别达8家、44家,在省级开发区考核中排名全市第1。省级农高区皇城北羊高端番茄种植基地等4处设施蔬菜产业振兴示范区建设取得积极成效,禾丰种业获批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企业。稀土、高分子等10个专业园区建设进展顺利,园区突破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四是现代服务业势头强劲。组织开展服务业突破专项行动,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7家,规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实现92.1亿元,同比增长1.5%,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51.4%以上。加快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奥德隆国际广场、闻韶智慧新零售便民市场等13个市级服务业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0亿元。深化文旅产业融合发展,金岭驿、淄畔田园生态农业综合体等12个文旅产业项目完成投资7.8亿元,新推出精品文旅线路5条,全区6家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95万人次。
(三)狠抓品质提升,城乡面貌更加靓丽。一是城市规划体系日趋完善。《临淄城区总体城市设计》已通过专家论证,中心城区范围内详细规划正在编制,城区“东拓、西联、南优、北进”框架初步建立。朱台镇国土空间规划已批复,皇城镇、敬仲镇国土空间规划通过市审议,金山镇北刘村、稷下街道王家村等村庄规划获批。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临淄大道雨水管涵工程、闻韶路综合改造完工,齐王路西延正在施工。一诺路等24条道路路灯节能改造顺利完成,新建5G基站206处,增设公共停车位350个、充电桩847个。三是城市品质持续提升。徐姚、和里等四大片区建设稳步推进,路网建设、土地腾空等工作进展顺利,和悦府入选住建部“好房子”典型案例。齐都药业家属楼等棚户区项目全面展开,刘地村棚户区改造完工交房。筹集人才公寓项目2个、房源266套,超额完成年度目标。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3个、房源740套,群众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设置早市3处、弹性经营示范街区3条,城市形象持续“焕新”。
(四)狠抓改革开放,发展动能更加强劲。一是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继续实施优化营商环境“一号改革工程”,144项改革任务全部完成。创新政务服务方式,推出“项目会客厅”“承诺审批2.0”等政务服务新举措,企业信息变更、信用修复等“高效办成一件事”落地运行。组建“齐好办”帮办代办联盟,构建“横向部门协作、纵向三级联动”的运行体系,提供帮办代办事项680余件,服务群众1920余人次。二是改革事项扎实推进。顺利完成机构改革,机构平稳过渡、人员有序转隶。加快国有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制定《临淄区区属国有企业监督管理办法》《临淄区国资监管机构权责清单》等制度,进一步强化全方位监管。继续开展亩产效益评价,286家规上企业亩均销售收入、税收分别达485.1万元、40.5万元。三是外贸外资总体稳定。建成临淄区跨境电商综合运营中心,全区外贸进出口实绩企业达262家,获二手车出口资质企业增加到6家,全年进出口总额完成239亿元、同比增长10.4%。持续提升利用外资水平,推进遨博机器人外资并购、UK清洁机器人等外资项目建设,全年实际利用外资5037万美元。四是企地融合持续深化。齐鲁公司“鲁油鲁炼”升级改造项目顺利开工,25万吨/年聚丙烯项目装置区土建施工基本完成、部分设备已开始组装。
(五)狠抓综合施策,乡村振兴更加均衡。一是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59万亩以上。加快农田改造提升,新建高标准农田1万亩,新增水肥一体化面积1.2万亩。二是现代农业全面升级。持续抓好蔬菜产业振兴,建设乐采等高标准设施蔬菜产业园,改造提升老旧大棚2000个。推动现代种业发展,禾丰种业通过省审作物新品种3个,获批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增加到33家,农业品牌达到19个,天天优鲜“智慧农业基地探索现代化农业的未来之路”、康浪河面业“数字化改造粮食加工,数智治理高效发展”入选市级数字农业农村典型应用场景。三是农村人居环境提“颜”增“质”。12个片区、120个村人居环境整治任务全部完成。凤凰镇省级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朱台镇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创建进展顺利。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7.2公里,路面状况改善115.2公里。策划“上春山·赏花乐宿马莲台”等乡村旅游线路,组织金山镇东崖村桑葚采摘季等“乡村好时节”活动7场。四是集体收入“节节攀升”。拓宽村集体增收路径,用好村集体增收“九策”、48条路径,开展薄弱村集体收入集中攻坚,规范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资金管理,129个村集体收入达到50万元以上。
(六)狠抓公平普惠,民生福祉更加可感。一是民生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全年民生支出占比达81.9%。完成民生实事120项,实施“微实事”922项,高品质民生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圆满收官。7件重大民生实事项目,除个别项目受客观因素影响外,其余项目均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坚持就业优先,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新增城镇就业6440人。居民养老金、城市低保、农村低保分别上调至每月193元、989元、877元,城乡居民、职工门诊统筹报销比例分别达65%、60%。社会救助力度不断加大,保障2364名低保对象、456名特困供养人员基本生活,实施临时救助156人次。二是教育资源布局更加均衡。辛店第一实验幼儿园建成投用,乡镇中心幼儿园全部创建为省示范幼儿园,农村中小学优化为19所。实施“清凉工程”、校舍安全保障、运动场地改造等项目,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推动智慧教育向更深层次发展,大力实施“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成功创建省级智慧教育示范区。三是医疗服务更加便捷。区医疗中心一期、区妇保院综合楼建设基本完成,5家镇卫生院达到国家推荐标准,60处薄弱村卫生室完成“五有三提升”改造。国内名医工作室增至10个,市级以上重点专科达到21个。区人民医院对4家卫生院实行“六统一”管理,医共体建设工作获省卫健委推广。四是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加快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建设家庭养老床位130张,培训养老从业人员400名。医养结合机构增加到8家、设计床位达1450张,新增医养结合村8处,二级以上医院全面落实老年人便利措施。五是文化事业更加繁荣。成功举办第二十一届齐文化节,组织各类活动22场次。新建城市书房2处,提升“5+N”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0个。举办“临淄之夏”广场文化活动24场、“书香临淄齐阅共读”活动54场、“戏曲进乡村”演出424场。蹴鞠、古城膏药制作工艺及正骨医术、手绣鞠制作技艺3个非遗项目获邀参加第八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
(七)狠抓安全发展,社会大局更加稳定。一是筑牢安全生产防线。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持续深化重大危险源、老旧装置等高危领域和特殊作业、装置设备带“病”运行等重点环节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二是减碳降碳加力推进。严控“两高”项目建设,新上项目均严格执行窗口指导、提级审批等管理措施。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绿色化”转型,齐鲁化工区、临淄经开区循环化改造进展顺利。齐鲁氢能一体化项目建成投用,齐鲁石化热电厂3台8万千瓦背压机组开工建设,新增分布式光伏装机容量6.7万千瓦,压减燃煤190万吨,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18.3%。三是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开展工业污染深度治理等9个攻坚行动和储罐企业环境治理提升等18个专项行动,组织烟花爆竹禁燃禁放、秸秆禁烧等专项执法检查17项,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同比增加29天。齐鲁化工区北部污水处理厂基本建成,敬仲污水处理厂、乙烯排洪沟修复改造工程开工建设,完成19个村生活污水治理,省控乌河东沙断面年度水质为Ⅳ类水。开展齐鲁化工区地下水详查,整治固废历史遗留点位8处,创建市级以上“无废细胞”14个,治理废弃矿山426亩,土壤治理成效显著。四是文物保护进一步加强。高质量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复查文物保护单位300余处、新发现文物线索20余处。开展文物执法巡查156次,办结文物案件7起,处理违法图斑35处。临淄区文物天网安全工程等项目启动建设,“人防+技防”文物保护体系更加完善。严格落实土地“先考古、后出让”制度,配合省考古院完成调查勘探项目40个、面积170万平方米。五是平安临淄建设纵深推进。深入推进“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化解率达98.7%。坚决打击逃废银行债务行为,积极化解不良贷款,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全面加强社会面防控,组建“长缨”群防群治队伍424支,全区可防性刑事警情同比下降38.1%。严厉打击电信诈骗,构建“公安—镇街—村居—居民”四级联动劝阻机制,全区电诈立案数、损失额同比分别下降46.5%、18.7%。圆满完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新中国成立75周年等维稳安保任务。
依法治区、“双拥”共建、退役军人安置和权益保障、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史志档案、民防人防、民兵预备役、妇女儿童、体育、统计、气象、防震减灾等各项事业取得新进步。
回顾2024年各项工作,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克服重重困难,呈现稳定恢复势头,这是在区委坚强领导、区人大正确指导下取得的成果。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深刻认识到,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经济向好基础还不稳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还存在短板,创新能力依然较弱,新质生产力还需加力培育,民营经济、市场活力有待催发,民生领域存在短板,环境质量尚有差距,等等。
二、2025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责任重大、意义重大。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锚定“走在前、挑大梁、作示范”总定位,聚焦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区”总目标,更好统筹当前和长远、统筹守正与创新、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入实施产业立区、改革强区、精致建区、文化兴区、富民安区“五大战略”,着力推进富强临淄、活力临淄、品质临淄、人文临淄、幸福临淄“五城联建”,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努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上迈出坚实步伐。
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以上,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新增城镇就业4500人以上,居民消费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节能减排降碳和环境质量改善约束性指标,能耗强度下降按市定目标任务完成。
三、2025年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任务和主要措施
(一)持续扩大有效需求,巩固经济向好态势。一是着力提升投资质效。健全“12345”项目建设保障机制,落实“要素跟着项目走”要求,推进总投资1260亿元的165个省市区重点项目建设,完成年度投资200亿元以上。精准绘制“招商图谱”,聚焦招大引强,新引进过亿元项目60个、省外资金到位107亿元。编制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保障管仲环保固废综合利用(二期)等项目合理用地需求。加大项目策划包装力度,支持区内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扩大产能、更新设备,进一步扩大民间投资规模。充分发挥上级资金激励作用,强化地方政府专项债、特别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等重点项目储备申报,争取更多项目纳入支持范围。二是促进消费扩容升级。落实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政策,开展促消费系列活动,促进汽车、智能家电、家居家装等大宗消费。推进“睦邻集市”进社区、品牌餐饮进酒店、特色零售进综合体,激发居民消费活力。推动临淄大院、鱼盐里等“网红打卡地”做优业态、做精品质,实施太公祠年会、淄江夜游等文旅项目,完善太公湖沿岸商业布局,着力扩大文旅消费规模。加快茂业广场改造、奥德隆棠悦广场、淄江便民市场等商业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区商业布局。引导重点商贸企业创新发展,积极引进新业态、新模式,满足多层次消费需求。加快电商发展,打造地方特产选品中心、电商物流公共服务中心,引导规模电商企业入驻。持续完善城乡流通体系,力争城区实现“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覆盖,争创国家级县域商业“领跑县”。三是推动外贸外经稳健发展。全力稳定外贸增势,保障鑫泰石化等企业原油、燃料油进口平稳运行,推进二手车出口交易平台建设,引导外贸企业通过跨境电商、海外仓等方式拓展销售渠道,力争实现进出口总额235亿元。拓宽利用外资领域,加快外资项目建设,储备一批高附加值、高辐射力、低能耗和处于产业链高端的外资项目,力争全年利用外资达到2亿美元以上。推动对外合作有序发展,鼓励企业投资并购境外研发、设计、营销、品牌等优势资源,引导胜越石化等企业向多领域拓展,发展高端劳务外派,积极开拓俄罗斯、中东、中亚等新兴市场。
(二)全力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效。一是培强科技创新能力。狠抓创新主体,完善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梯次培育体系,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保持在190家以上。狠抓研发投入,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实施一批突破产业关键技术、“卡脖子”技术项目,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的技术成果,力争规上企业研发投入达到28亿元。狠抓平台建设,建立“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合作模式,推进院校企业平台资源共享,强化高能级平台创新建设,新打造市级以上创新平台10家。狠抓人才引育,利用“科技合作直通车”“院士专家进临淄”“才聚临淄高校行”等载体吸引更多“外智”,新引进市级以上高层次人才30人、大学生4500人;加快淄博市工业学校“3+2”中高职贯通、“3+4”中本贯通全学科培养体系建设,加大化工、文物等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更好地服务全区发展。二是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聚焦“456”产业链群,依托齐鲁石化、鑫泰石化、天辰齐翔等链主企业,突出抓好鲁油鲁炼转型升级、烷烃综合利用、尼龙新材料二期等重大项目建设,持续延链补链强链,增塑产业发展新优势,力争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深化“千项技改、千企转型”工程实施,用足用好设备更新、技术改造专项补助等政策,推动企业加大技改投入,策划实施重点技改项目40个,力争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0%以上。推动数实融合发展,培育一批“人工智能+”典型案例,新增省级以上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2个,省级“晨星工厂”达30家,全面完成5G通信规模化部署。强化优质企业梯队建设,构建“创新型(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瞪羚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路径,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力争新增专精特新、单项冠军等优质企业12家以上。三是建设高能级园区平台。齐鲁化工区,突出“高端绿色循环智慧”定位,围绕炼化一体化、碳三碳四、尼龙新材料、聚氨酯等主导产业链,策划实施一批强链、补链、延链项目加快建设国内一流的“油化精专”特色化工园区;推进绿色园区、智慧园区建设,抓好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产业园区试点工作,聚力提升园区“含绿量”;加快道路、供水、污水处理、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承载能力。临淄经开区,充分发挥新兴产业“主阵地”作用,强化项目建设、企业招引、人才引进、技术应用、资本支撑,聚力打造新兴产业发展高地;稳妥推进调区扩区,完成产业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积极盘活金银谷创业园、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园等厂房,适时启动纬一路西段等道路改造工程,开展栈台路等道路前期工作,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高能级载体。省级农高区,做大做强蔬菜、粮食两个主导产业,全力抓好遨博番茄工厂农业机器人装备示范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构建现代农业产业链条;加大农业科研力度,培育小麦、玉米新品种8个以上;壮大农业骨干企业,新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加力推进高分子、专用化学品等专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招引,切实增强园区发展动能。四是加力推进服务业突破发展。组织实施服务业突破专项行动,力争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55%以上。高质量推进服务业企业纳统,持续充实拟纳统、准四上、种子库清单,力争新纳统服务业企业10家左右。加快服务业项目建设,实施华油盛润罐区储存三期等市级服务业重点项目8个,确保年度投资完成6亿元。依托爱特云翔大数据产业园,加快企业、人才等资源聚集,积极打造省级服务业聚集区。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规模,围绕防雷检测、噪声检测、管廊建设、车间改造、计量检测等服务环节,通过“点对点”招引、业务剥离、变更注册地等方式,培育一批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大力引进培育创业投资、融资租赁等金融企业,积极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推动金融产业做大做强。
(三)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发展动能“焕新”。一是深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进落实碳达峰工作方案,组织实施减碳降碳十大行动。强化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完成万元GDP能耗、煤炭消费较2020年分别下降20.5%、10%的任务目标。修编《临淄区热电联产及供热规划》,进一步优化供热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机组建设,齐鲁石化热电机组背压替代改造项目机组、配套锅炉主体基本完成,巧媳妇临淄区生物质热电联产升级项目开工建设。新增光伏并网容量6.7万千瓦,完成市下达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任务。二是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持续开展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加大散煤治理、秸秆禁烧、烟花爆竹禁燃限放等力度,常态化做好道路、施工工地、矿山等重点区域扬尘管控,强化重型柴油货车、非道路移动机械监管,引导企业建设大气治理项目,力争空气质量优良率持续改善。三是深入推进水污染治理。优化污水处理设施布局,完成敬仲污水处理厂建设,实现齐鲁化工区北部污水处理厂稳定运行。统筹流域水污染防治,推进乌河东沙断面水质稳步提升。完成44个村居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四是深入推进土壤及固危废污染防治。开展齐鲁化工区地下水详查,实施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确保建设用地土壤安全利用率达到100%。推进“无废细胞”创建工作,创建市级以上“无废细胞”15个,提升全区“无废城市”建设水平。全面完成固废历史遗留问题点位整改。
(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培强持续发展动力。一是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持续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一号改革工程”,深化制度创新、流程再造,常态化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落地、落实。深化“亩产效益”评价,落实用地、用电、用气、用水、用能等差别化配套政策。深化国企改革,优化国资监管机制和国企治理结构。加大闲置、低效土地盘活力度,全力保障重大项目用地需求。二是培育壮大民营经济。贯彻落实国家、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部署要求,激发民营企业发展活力。常态化推进企业走访帮扶,深化服务企业专员制度,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落实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切实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问题,实现银行信贷资金直达基层。加大市场主体引育力度,支持骨干企业发展壮大,力争新增“四上”企业80家。三是全面落实重大战略。深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在集约节约利用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完善国土空间利用格局、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集中发力。扎实推进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统筹做好试点企业园区管理、重点项目建设、新经济发展等工作。启动“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明确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工作安排等,争取更多的事项、项目列入国家、省、市“十五五”规划。
(五)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建设品质宜居城市。一是实施城市更新行动。适时启动火车站站房、广场建设。实施北四路、大顺路北延等道路项目,切实改善出行条件。统筹推进和里、徐姚等重点片区建设,加快齐都药业家属楼等4个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项目建设,实施4个片区老旧小区改造工程,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140套,更好满足群众居住需求。二是推进城市精细管理。常态化开展市容市貌综合整治,巩固城乡环境整治成果,扮靓城市每一个角落。落实公园分级分类管理、“园长制”等管理机制,谋划实施一批全域公园项目建设,做好城区绿地养护管理。加大道路环境卫生整治力度,强化道路深度保洁,有效控制道路扬尘。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完善厨余垃圾清运体系,提升可回收物利用率。三是提升城市活力。高标准举办第二十二届齐文化节,加强市场化运作,提高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度。推进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在创新创业、婚恋交友、住房保障、多彩生活等方面为青年提供精准服务。开展《齐国故城保护总体规划》修编,大力推动南马坊大墓、车马坑等项目建设,配合做好“东周列国都城”申遗。提升A级旅游景区服务水平,完善旅游厕所、景区标识、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智慧旅游管理系统,增强游客体验感。
(六)聚力增进民生福祉,打造共同富裕标杆。一是促进居民就业和增收。突出就业优先战略,强化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服务,提升城乡公益岗质效。加大创业扶持力度,继续举办创业大赛等活动,加强鱼盐里特色创业街区建设,完善创业扶持体系,发挥创业促就业的倍增效应。落实中等收入群体倍增计划,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二是加快公共服务均衡提质。完成雪宫教育集团学府校区改造、闻韶北幼儿园建设,推进“清凉工程”(二期)、康悦城幼儿园、中小学运动场地改造等项目建设,启动工业学校“双优计划”建设,全域推进“新基础教育”研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数字化转型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建成投用区医疗中心一期、妇保院综合楼,推进区精神卫生中心建设,深化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畅通急危重症救治“起跑第一公里”,提升医防融合水平。提升长者食堂助餐点、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社区为老服务站等养老服务设施功能,完成养老服务平台迭代升级,引导社会力量、养老机构共建养老“服务圈”。启动市民文体中心建设,新建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3处,创建“5+N”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中心8个,打造一批文体特色村,组织“情沐齐风”“临淄之夏”等文化活动,常态化开展齐文化“六进”活动。推进重度残疾人照护服务,提高精神障碍社区康复规范化水平,规范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健全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网络。稳步推进区殡仪服务中心迁建,深入开展殡葬领域移风易俗。三是推动乡村振兴落地见效。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开展主要粮食作物单产提升行动。抓好设施蔬菜智慧化园区、数字化蔬菜育种育苗园区等7个项目建设,推进国家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项目,改造老旧大棚3000个,打造“口感西红柿”品牌,加快农业产业“前延后伸”。开展“四好农村路”提质增效行动,持续提升农村公路品质。巩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高标准完成“富美朱台”、“文明桑梓·富美乌河”2个省级示范片区建设。巩固村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以下村清零成果,提升50万元以上村数量。四是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有效遏制生产安全事故。守牢食品、药品、产品质量、特种设备等安全底线。做实一站式矛调中心,提升基层矛盾纠纷化解能力。加大信访问题源头治理力度,提升信访积案化解率。配齐配强应急物资装备,提升应急救援能力。深化打击电诈等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继续做好法治建设、民主党派、宗教、退役军人、妇女儿童等各项工作,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附件: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附件
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指标名称 |
单位 |
2024年完成 |
2025年计划 |
|
|||
绝对值 |
增长% |
绝对值 |
增长% |
|
|||
一、地区生产总值 |
亿元 |
936.2 |
3.8 |
/ |
5 |
|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
% |
/ |
4.9 |
/ |
6 |
|
|
服务业增加值 |
% |
321.2 |
2.7 |
/ |
4 |
|
|
二、固定资产投资 |
亿元 |
241.8 |
1.8 |
/ |
6 |
|
|
三、外经外贸 |
|
|
|||||
实际使用外资 |
万美元 |
5037 |
/ |
20000 |
/ |
|
|
进出口总额 |
亿元 |
239 |
10.4 |
235 |
/ |
|
|
四、科技创新 |
|
|
|||||
研发经费投入占比 |
% |
3.22 |
/ |
3 |
/ |
|
|
五、财政 |
|
|
|||||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
亿元 |
66.7 |
4.8 (同口径) |
68.03 |
2 |
|
|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
亿元 |
55.88 |
11.9 |
58.7 |
5.05 |
|
|
六、节能减排 |
|
|
|||||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 |
% |
18.3 |
/ |
完成上级下达目标 |
|
||
“十四五”期间COD排放累计削减量 |
吨 |
854 |
/ |
1067 |
/ |
|
|
七、就业和人民生活 |
|
|
|||||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
人 |
6440 |
/ |
4500 |
/ |
|
|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50443 |
4.6 |
/ |
5 |
|
|
八、人口 |
|
|
|||||
年末户籍人口 |
万人 |
54.9 |
/ |
54.8 |
/ |
|
|
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 |
‰ |
-6.3 |
/ |
0.9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