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发布日期: 2020-03-1714:21:24 浏览次数: 字体:[ ]

临淄历史悠久,境内后李文化遗址发掘证明,距今已有8000年左右。

姜尚封齐,始名营丘。献公返都,改名临淄。秦行郡县,县制始设。韩信封齐,又为国都。王莽夺权,改称齐陵县。三国时属魏,隶于齐郡,临淄始为州、郡治所。南北朝时,先是侨置各郡县,后只存高阳县,其他诸郡县俱废。隋初,高阳县撤销,复立临淄县。后溡水、安平,临淄、益都,或一分为二,或合二而一。所辖范围,时大时小,县治所以临淄城为主。元末,另建临淄新城,以后县治所皆设新城。

抗日战争期间,以淄河为界,几次分而合之。解放战争至新中国建立初期,属渤海行政区。

1950年5月后,县治又多次变革。时分时合,或属淄博,或属昌潍。与周边邻县辖区,有析出,有析入。1969年12月为淄博市属区,成现今境域。与相邻区、市、县边界,业已勘定界线。境内区划,也有几次变动。乡镇(街道)设置,趋于数量减少、规模扩大之势,省级中心城镇建设速度也随之加快。1974年10月,区治所南迁至辛店,城区规模呈逐渐扩大趋势。

 

第一章 地理位置

 

临淄区地处鲁中平原,位于淄博市东北部。北纬36°37′51"~37°00′30",东经118°06′27"~118°29′30"。北与广饶县、博兴县接壤,东与青州市毗连,西与张店区、桓台县相邻,南与淄川区连接。区境南窄北宽,东西斜长,略呈三角形。南北最大纵距为41.6千米,东西最大横距为34.1千米。总面积668.25平方千米。

临淄区行政办公中心驻地,位于临淄城区人民路北侧、胶济铁路以北2.5千米、淄河以西3千米处。直线距离北至北京380千米,西至济南120千米,至张店22千米。与周边区、市、县距离东至青州市区23千米,北至广饶县城30千米,西北至博兴县城45千米,至桓台县城28千米,西南至淄川城区45千米。

 

第二章 隶属演变

 

临淄历史悠久,是后李文化的蔓延地区。从1988~1990年发掘的后李官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址看,早在8000年左右之前原始氏族社会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

太古太昊伏羲氏兴起在齐地,古帝少昊之世,以鸟为图腾的爽鸠氏族部落聚居在这里。

虞舜时至夏代,有季荝氏族部落居住。殷商时,有姜姓逄伯陵氏居住。殷商末年,有蒲姑氏居住。

前1046年(周武王元年),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次年,封太公姜尚于齐地,建立周代齐国,都治营丘。六世胡公姜静,为避东方莱夷侵扰,被迫迁都薄姑(今属博兴县)。前859年(周厉王十九年),七世献公姜山率营丘人杀其兄姜静,返都营丘。因营丘紧临淄水,所以改名临淄。此后,临淄为齐国都城,历时638年。姜氏自太公开始,经西周、春秋时期,传位32代,治齐达六七百年,史称姜齐。春秋时境内设有棘邑、酅邑、渠邑等。前386年(周安王十六年),齐相田和迁康公于东海,夺权自立,仍都临淄。改酅邑为安平,改棘邑为画。历经8代君主,治齐达160余年,史称田齐。前284年(周赧王三十一年),燕将乐毅攻陷齐国70余城,只有莒、即墨两城未攻下,临淄归燕属5年。前279年(周赧王三十六年),田单复齐,立襄王法章,返都临淄。

前221年(秦始皇帝二十六年),秦推行郡县制,开始设临淄县。属齐郡,郡治所也在临淄。秦楚争战的时候,田氏宗人儋、假、市、都、荣、广、横等7人相继统治临淄。

前203年,楚汉之争中,韩信破齐,斩田广,踞临淄。刘邦封韩信为齐王。

西汉沿用秦制,仍设临淄县。前201年(汉高帝六年),再建诸侯王国,封子刘肥为齐王,衍嗣历哀王、文王、孝王、懿王、厉王等,先后皆治临淄。公元9年(新始建国元年),王莽夺取政权建国,因为境内多齐王陵墓,改临淄县为齐陵县。属青州济南郡。公元25年(汉建武元年),刘秀灭王莽,又改称临淄,再为汉朝齐国都城。

三国时,临淄县属魏,隶于齐郡,青州刺史、齐郡太守仍以临淄为治所。

晋时,临淄县属青州齐国。临淄为齐王都,青州刺史也治于此。311年(晋永嘉五年),广县(今属青州市)并入临淄县,青州治所移广固城。齐郡太守仍治临淄。323年(晋太宁元年),后赵破青州,临淄并入后赵;356年(晋永和十二年),前燕克广固,临淄归前燕;370年(晋太和五年),前秦灭前燕;394年(晋太元十九年),后秦代前秦;晋灭后秦,改青州为幽州,设刺史镇广固城。399年,后燕夺取广固建都,临淄为广固首邑,设都尹。

南北朝时,刘宋克青州,占齐地,分青州地侨置冀州,临淄县先后属刘宋、萧齐、北魏、北齐等。420年(南朝宋永初元年),临淄县南境析立广川县,属广川郡;北境析立重合县,属渤海郡;432年(南朝宋元嘉九年),刘宋在临淄县西北境侨置高阳县,属高阳郡;在临淄县南境设东鄃县,属东清河郡。上述四郡属冀州统辖。其间,临淄县徙治东阳城(今青州市北关),青州刺史同治于此,而临淄故城仍为齐郡治。469年,北魏占临淄,在县西境侨置安次县。尔后广川县、高阳县改属齐郡,安次县也属齐郡,同隶青州。556年(北朝北齐天保七年),临淄县与诸郡县俱废,惟存高阳县,属齐郡,仍治临淄城。

596年(隋开皇十六年),撤高阳县,复立临淄县,并在其西北境立溡水县,二县均属青州。605年(隋大业元年),溡水县并入临淄县,县治所移于高阳废城,属北海郡。

621年(唐武德四年),复置溡水、安平二县,属青州。625年(唐武德八年),安平、溡水俱废,临淄遂为北海郡属邑,后改隶平卢道。

五代十国,仍沿用唐制。

北宋时,临淄县属青州,金时属益都府。金以前治所均在临淄。1266年(蒙古至元三年),临淄县并入益都县。

1278年(元至元十五年),复置临淄县,属益都路。元末,临淄故城圮废,达鲁花赤李仲明于故城南隅另建新城。嗣后,临淄县署皆设于新城。

明清两代,临淄县均属青州府。

1912年,废府、州,存县、道,临淄县隶属胶东道。1927年,废道制,隶属于省。1937年七七事变后,县国民政府撤离。10月,临淄县属中共鲁东工委。1938年5月,临淄属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清河特委。1938年10月,建立长(山)、桓(台)、临(淄)、益(都)四县边区行政联防办事处,原临淄县西部村庄划归联防办事处。1939年10月,建立益(都)、寿(光)、临(淄)、广(饶)四县边区行政办事处,原临淄县二区及三区的淄河以东各村划归边区行政办事处。同时将广饶县三区划归临淄县管辖。1940年4月,长桓临益四县边区行政联防办事处及益寿临广四县边区行政办事处撤销,其所辖的临淄地区复归临淄县。1942年,益寿临广四县边区行政办事处第二次建立,临淄二区及三区的淄河以东各村又归四县边区行政办事处。同时将二区划为东二区和西二区。同年7月,将博兴县五区划归临淄县。1945年8月,益寿临广四县边区行政办事处撤销,原属临淄地区重归临淄县。原广饶县三区、博兴县五区仍归原属。1944年1月,清河行政区与冀鲁边区合并,称渤海行政区。时临淄属渤海行政区五专署。1945年10月至1948年12月属渤海行政区三专署,1949年1月属渤海行政区清河专区。

1950年5月,清河专区撤销,临淄县划归淄博专区。1953年7月,淄博专区改为淄博工矿特区,临淄划归昌潍专区。1958年10月,临淄并入益都县,仍属昌潍专区。1961年10月10日,临淄从益都县划出,重新设立临淄县,仍属昌潍专区。1969年12月16日,临淄县划归淄博市,改称临淄区。1970年1月,正式以临淄区名义对外办公。

 

第三章 境域区划

第一节 境域界线

 

境域 晋朝之前,县境域不详。北魏时,临淄境界,东至梁孟(今属青州市),南至稷山山脊,西南至朱崖庄(今属青州市),北至小张淡庄(今属广饶县)。隋唐之后,临淄为下邑,境域较为褊小。

明代,临淄县城东界至寿光县10千米,西界至长山县17.5千米,南界至益都县、北界至乐安县(今广饶县)各12.5千米。南北长25千米,东西宽32.5千米。

清代,临淄境域,从县城东去15千米与益都县的朱良镇为界。南去7.5千米到淄河店南与益都县为界。西去15.7千米到长山县的黄金村(今属张店区)。北去12.5千米到乐安县(今广饶县)的黄丘店。东南去7.5千米到胡家齐陵东与益都县毗邻。西南去15千米到益都县的金陵驿。东北去17.5千米到乐安县(今广饶县)的彭家庄。西北去12.5千米到大夫店北,与博兴县为界。

中华民国时期,临淄境界东、南及西南面被益都县作新月形环抱,东北邻寿光县,北临广饶县,西北接博兴县,西及西北邻长山县、桓台县。县治所居中央而偏东南,只有西北界距县城最远,也不过20千米,东北次之,其余均在10千米左右。东西宽30千米,南北长20千米,斜距最长32.5千米,面积600平方千米,微呈三角形。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县界未变。1969年底,划归淄博市后,张店区的大武、金岭等两个公社,淄川区的边河、南仇、王寨等3个公社划入临淄区,境域扩大。北邻博兴、广饶两县,东与青州市接壤,南接淄川区,西与张店区、桓台县毗邻,总面积668.25平方千米。

界线 根据1996年《国务院关于开展勘定省、县两级行政区域界线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精神,1997~2001年,临淄区人民政府与周边区、县、市联合勘定了6条区县级行政区域界线。界线全长231.37千米,埋设界桩28个。

1997年,与青州市人民政府联合勘定了双方的行政区域界线。临淄——青州边界线北起临淄、广饶、青州等3区县市交汇点,南至淄川、临淄、青州等3区市交汇点,界线全长88.1千米。共涉及双方12个乡镇、78个村庄。共埋设双面单立界桩8个,单面双立界桩4个,三交点界桩2个。

1998年,与张店区人民政府联合勘定了双方的行政区域界线。临淄——张店边界线北起临淄、张店、桓台等3区县交汇点,南至临淄、张店、淄川等3区交汇点,界线全长49.36千米。共涉及双方11个乡镇、街道41个村庄,埋设双面单立界桩3个。至2001年12月完成。

同年,与桓台县人民政府联合勘定了双方的行政区域界线。临淄——桓台边界线北起临淄、桓台、博兴等3区县交汇点,南至张店、临淄、桓台等3区县交汇点,界线全长19.38千米。共涉及双方4个乡镇、19个村庄。共埋设双面单立界桩1个,三交点界桩1个。

同年,与淄川区人民政府联合勘定了双方的行政区域界线。临淄——淄川边界线北起淄川、张店、临淄等3区交汇点,南至淄川、临淄、青州等3区市交汇点,界线全长24.46千米。共涉及双方3个乡镇、20个村庄。共埋设双面单立界桩2个,三交点界桩1个。

1999年,与博兴县人民政府联合勘定了双方的行政区域界线。临淄——博兴边界线西起临淄、桓台、博兴等3区县交汇点,东至临淄、广饶、博兴等3区县交汇点,界线全长18.35千米。共涉及双方4个乡镇、19个村庄。共埋设双面单立界桩1个,三交点界桩2个。

2000年,与广饶县人民政府联合勘定了双方的行政区域界线。临淄——广饶边界线西起临淄、广饶、博兴等3区县交汇点,东至临淄、广饶、青州等3区县市交汇点,界线全长31.72千米。共涉及双方6个乡镇、44个村庄。埋设双面单立界桩3个。

 

第二节 区 划

 

明朝以前,区划无史书记载。

1565年(明嘉靖四十四年),全县分敬信、端智、仁义、安定等4乡和石槽、新店、淄河店、申家桥、白兔丘、大夫店、陆天务等7店。

1672年(清康熙十一年),全县分为敬信、端智、仁义、孝感、安仁等5乡89社。

1920年,全县辖有城区(包括城里、东关、西关、南关)及40社340个村庄。

1930年,临淄县废社改区,全县设5个区,即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1946年改为城关、皇城、牛山、苇河、高阳、路山等6个区,辖70个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全县辖城关、淄东、牛山、高阳、苇河、龙池、路山等7个区。

1950年9月,区以数字命名:城关为一区,淄东为二区,牛山为三区,高阳为四区,苇河为五区,龙池为六区,路山为七区,辖70个乡,368个自然村。

1955年11月,区又以地名命名:一区改称古城区,二区改称五路区,三区改称孙娄区,四区改称高阳区,五区改称苇河区,六区改称龙池区,七区改称路山区。

1956年6月,撤销龙池区建制,将其所辖的丁望、齐陵、孝陵、朱家等4个乡并入五路区;徐姚乡划给古城区;淄河乡划给孙娄区。撤销15个乡的建制:古城区撤销葛家、石桥、土桥、耿王等4个乡;五路区撤销张石、北羊、六端等3个乡;孙娄区撤销相单乡;高阳区撤销大柳、薛家等2个乡;苇河区撤销河沟、兴河、刘地等3个乡;路山区撤销寇家、三齐等2个乡。全县辖6个区、53个乡、2个镇。

1957年1月,县委在五路区搞并乡试点。2月,将该区所辖的宋家、丁望、孝陵、齐陵等4个乡合并成立孝陵乡,为县直辖乡,乡址在高家孝陵,辖29个村庄。

1958年2月,撤销6个区、53个乡(含已撤销的宋家等4个乡)、2个镇的建制。建立12个乡(含已成立的孝陵乡)、2个镇。撤销古城区,建立城关镇、梧台乡;撤销五路区,建立皇城乡、石羊乡;撤销孙娄区,建立辛店镇、溡源乡、淄河乡;撤销高阳区,建立高阳乡、朱台乡;撤销苇河区,建立苇河乡、敬仲乡;撤销路山区,建立愚公乡、金召乡。将原古城区的徐姚乡辖8个村划归辛店镇;原路山区的安合乡辖7个村划归梧台乡。

1958年9月,全县下属行政建制实行政社合一的组织形式,撤销原12个乡2个镇建制,建立7个人民公社,81个生产大队,654个生产队。即撤销城关镇、梧台乡,组建城关人民公社,同年10月改称古城人民公社;撤销辛店镇、溡源乡,组建辛店人民公社;撤销孝陵乡、淄河乡,组建齐陵人民公社;撤销皇城乡、石羊乡,组建皇城人民公社;撤销苇河乡、敬仲乡,组建敬仲人民公社;撤销朱台乡、高阳乡,组建淮阳人民公社;撤销愚公乡、金召乡,组建路山人民公社。为便于领导,将部分村的隶属关系进行调整:原城关镇的耿王大队划归辛店公社;原敬仲乡的东古城、西古城、田家、河崖头等4个大队划归古城公社;原梧台乡的南伯、北曹等2个大队划归敬仲公社。

1962年1月,古城公社改称城关公社,齐陵公社社址由杨家齐陵迁至淄河店。

1964年4月,将城关公社西北部25个大队划出,成立梧台公社。并将敬仲公社南部的北曹、南伯、刘地、史家、王青屯、林家店子等6个大队及淮阳公社的北王大队划归梧台公社。梧台公社社址设温家岸,辖32个大队。

1965年10月,将辛店站及附近的单家、桑家、杨家、东王、西王、合顺等7个大队从原辛店公社划出,成立辛店站公社,社址驻辛店,原辛店公社改称孙娄公社,社址迁到孙娄店,辖54个大队。

1969年12月16日,临淄县划归淄博市,改称临淄区。同时,把张店区的大武公社(辖10个大队)、金岭公社(辖4个大队)、淄川区的边河公社(辖30个大队)、王寨公社(辖10个大队)、南仇公社(辖3个大队)划归临淄区。全区共14个公社,441个生产大队,总面积668.25平方千米。

1970年3月,孙娄公社所属辛店站以南的山王庄、安乐店、寨子、辛店街、仉行、渠村、安里、朱家庄、王朱等9个大队,划归辛店站公社,同时改称辛店公社。大武公社原辖10个大队,后将该社的官庄、柳行等2个大队划归张店区的湖田公社。同时,将孙娄公社所辖的高家、孙家、曹家、陈家等4个大队划归大武公社。大武公社辖12个大队,孙娄公社辖41个大队。同年9月,南仇公社更名为胜利公社。

1974年10月,经省、市政府批准,区机关由原临淄县城迁至辛店。

1980年10月,因皇城、淮阳两处公社辖域较大,经省政府批准,将皇城公社分为两个公社。南部仍名皇城公社,社址在皇城营,辖26个大队;北部名北羊公社,社址在北羊村,辖24个大队。撤销淮阳公社,分为两个公社:东部为朱台公社,社址在朱台村,辖24个大队;西部为高阳公社,社址在北高阳村,辖20个大队。同时,孙娄公社的石家毛托、赵家毛托、于家、矮槐等4个大队划归大武公社。

1981年12月,经市政府批准,在辛店建立临淄区辛店街道办事处,辖7个居民委员会,城镇人口有4004户,19406人。在齐鲁石化公司工区建立临淄区南仇街道办事处(街道居委会行政机构未组建),辖城镇人口7279户,37898人。

1983年底,全区有城关、辛店、齐陵、皇城、北羊、敬仲、朱台、高阳、路山、梧台、孙娄、金岭、大武、王寨、边河、南仇等16个公社和辛店街道。下辖434个生产大队,8个居民委员会。

1984年4月,政社分开,建立乡政权。全区组建辛店、皇城、北羊、朱台、高阳、路山、召口、梧台、孙娄、永流、大武、王寨、边河等13个乡,齐都、齐陵、敬仲、金岭、南仇等5个镇及辛店街道。12月,辛店街道并入辛店乡,改称辛店镇。

1990年8月,朱台乡由乡建制改为镇建制;1991年3月,大武乡由乡建制改为镇建制;4月,孙娄乡由乡建制改为镇建制;1992年12月,皇城乡由乡建制改为镇建制;1994年6月,梧台乡由乡建制改为镇建制;1996年,路山乡、高阳乡由乡建制改为镇建制;1997年1月,北羊乡由乡建制改为镇建制,原管辖范围不变。5月,南仇镇和王寨乡合并,成立南王镇。撤销辛店镇成立辛店街道,面积25.7平方千米,辖19个村居,其中8个行政村;增设闻韶街道,面积5.9平方千米,辖13个村居,其中1个行政村;增设雪宫街道,面积5.2平方千米,辖11个村居,其中1个行政村。1997年底,全区共有13个镇、3个乡、3个街道。

1998年12月,永流乡由乡建制改为镇建制,原管辖范围不变。

2001年3月,临淄区划进行了大规模调整,大武镇并入辛店街道,辛店街道面积48.7平方千米,辖32个村居,其中11个行政村;孙娄镇和永流镇合并,成立稷下街道,面积36.8平方千米,辖34个村居,其中33个行政村;北羊镇并入皇城镇,皇城镇面积87.9平方千米,辖52个自然村,50个行政村;高阳镇并入朱台镇,朱台镇面积77.2平方千米,辖44个自然村,57个行政村。2002年底,全区共有齐都、齐陵、皇城、敬仲、朱台、路山、梧台、金岭、南王等9个镇,召口、边河等2个乡和辛店、闻韶、雪宫、稷下等4个街道,辖420个自然村,414个行政村,49个社区。

 

第四章 城 镇

第一节 县 城

 

临淄县城 位于区境中部偏东,齐国故城遗址南,西靠辛(店)孤(岛)公路,含东门、南门、西门等3个村。面积1.5平方千米(包括西关)。

临淄县城由元末达鲁花赤李仲明所建。当时城墙略呈方形,惟东南一角稍亏。外环有护城河。城墙均以三合土夯筑而成。1466年(明成化二年),知县蒋凤再修,并在四门建敌楼。上嵌石刻篆书楣匾,东门“朝阳”,上书“淄流斜抱”;西门“通画”,上书“愚岭遥盘”;南门“迎恩”,上书“牛峰翠霭”;北门“望京”,上书“渑池衿带”。四城门石匾今藏临淄石刻艺术陈列馆内。1512年(明正德七年),知县马暹增在北门、西门、南门建起瓮城,并在城外栽植榆柳。1596年(明万历二十四年),知县张汝雨重修时,在土城墙体的外面砌以砖石。1643年(明崇祯十六年),知县邹逢告增筑6个炮台。清朝虽屡经修葺,但无大工役,未改旧观。因年代已久,城垣已圮废。城中县衙始建于1371年(明洪武四年),后经历代战乱匪患几经重建。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知县于芳最后一次重建县衙大堂。青砖灰瓦,前出厦,稍出飞檐,建筑庄重朴实。县衙大堂及南大门,至今保护尚好,是临淄县城现存的惟一旧官府建筑。

临淄城自元末至1958年9月,长达400多年皆为县治所。1958年10月至1961年底,为古城公社机关驻地。1962年又为县治所。1970年1月改县为区制,为区治所。1974年10月,区机关迁移辛店,原县城为城关公社机关驻地。1984年4月,为齐都镇机关驻地至今。

临淄城区 位于区境中部偏南,由原来的辛店扩展而来。含辛店、闻韶、雪宫、稷下等4个街道及南王镇、金岭回族镇等两镇,面积163.75平方千米,人口274430人,占全区总人口的46.55%。

辛店历史悠久。早在汉代,村人在此多以开店为业,后在村内设立大集,遂成为境内历代集贸交易中心。胶济铁路建成通车后,境域经济发展较快。从明嘉靖四十四年置新店社(清康熙十一年改为辛店社)始,辛店一直为社、乡、人民公社机关驻地。临淄区党政机关迁移辛店后,辛店取代了临淄县城的地位,成为全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辛店也遂之称谓临淄城区。

随着城区规模的不断扩大,临淄区合理布局,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城市基础设施逐步配套、完善,城市功能不断增强。区直各机关都搬进了标准较高的办公楼。城区内各中小学校先后建起了现代化的教学楼和其他设施。临淄区人民医院、齐鲁石化公司中心医院、临淄区中医院、临淄区妇幼保健院、临淄区口腔医院等合理布局在城区中心地带,都建有高标准的门诊楼和病房楼。齐鲁石化公司所属企业集中分布在城区南郊。区属、乡镇(街道)办规模工业企业多数坐落城区东西两郊。个体私营工业及维修加工业星罗棋布,分散在城区各个角落。在不到30年的时间内,按照临淄城区“东移、西优、南开、北扩”的总体发展规划,先后建起了数以千计的居民住宅楼,兴建起一系列配套完善的商业服务设施和商住一体的沿街两用房。化工商城、临淄商场、商品批发街及多处农贸市场,为各路客商提供了较好的经营场所。东泰商厦、利群超市、绿苑商场等已成为临淄区的龙头商业企业。个体商店、餐饮、咨询服务等民营企业遍布城区大街小巷。

2002年,临淄城区道路已达230千米,面积364万平方米,形成七横(牛山路、齐城路、桓公路、太公路、晏婴路、人民路、齐兴路)九纵(一诺路、桑坡路、齐园路、雪宫路、管仲路、闻韶路、稷下路、遄台路、天齐路),布局合理、路面良好的交通网络。路灯安装、道路绿化,供水、排水、供电、供热、供气等配套设施建设随之加快。园林绿地建设按绿色城市要求,绿化覆盖率达到37.6%,绿地率达到33.4%,基本形成了点上绿化成景,线上绿化成荫,面上绿化成林,环上绿化成带的现代化城市绿化格局。

 

第二节 镇、街道

 

截至2016年底,临淄区辖凤凰、金山、敬仲、朱台、齐都、皇城、金岭回族等7个镇, 辛店、闻韶、雪宫、稷下、齐陵等5个街道,414个行政村,66个社区(含16个企业社区)。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