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淄区财政局
标题: 年度任务提前完成的背后:财政金融力促我区“三农”经济蓬勃发展
索引号: 113703050042196086/2021-None 文号:
发文日期: 2021-11-10 发布机构: 临淄区财政局

年度任务提前完成的背后:财政金融力促我区“三农”经济蓬勃发展

发布日期:2021-11-10
  • 字号:
  • |
  • 打印

“鲁担惠农贷”政策在我区的全面贯彻落实,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前所未有的金融活水注入我区“三农”经济的动力,让我区老百姓具有实实在在的切身感受和真实获得感。截至11月7日,累计为全区1382户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担保贷款7.06亿元,较年初累保2.42亿元增长191%,完成年度计划7亿元的100%。

一、思想大解放,找准涉农经济发展的切入点

2021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三农”工作重心已发生历史性转移,即从过去“脱贫攻坚”迈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阶段。乡村振兴要发展,离不开财政金融支持。金融机构要抢抓历史机遇,找准金融与涉农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发挥金融杠杆和助推作用,为支持乡村振兴战略保驾护航。

2017年12月18日,由省财政厅代省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注册资本金40亿元正式成立山东省农业发展信贷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政策性、专注性、独立性的省管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山东农担公司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重要讲话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党建为引领,以农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抓住金融科技创新、大行服务下沉和农村金融机构回归主业机遇,运用农担“增信、分险、赋能”公益功能,在深化政银担合作、引入信贷投放市场化竞争、持续优化流程创新产品同时,加快数字供应链增信平台建设,为“三农”和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提供高效精准低成本服务,全力破解农业融资难贵烦问题。

今年疫情期间全区采用“鲁担惠农贷”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平均综合融资成本约在2.04%左右,不仅远低于市场平均融资成本,直接为农户节约资金成本在3.71%左右,还创造性地采取“服务下沉、人员下沉、资金下沉”的工作方式,将党的惠农政策送到田间地头,真正让全区老百姓得到实惠。“鲁担惠农贷”惠农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不仅需要聚焦关注支持“中国人的饭碗装满优质中国粮”、“未来中国该由谁来种地”、“涉农发展融资难贵烦”问题,更要关注“三农”经济发展中的思想大解放,只有思想与时俱进,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才会有的。

“鲁担惠农贷-强村贷-供销农耕贷”为例。山东农担公司2020年8月6日起实施的“鲁担惠农贷-强村贷-供销农耕贷”产品,主要解决农村土地托管融资难题,创新农村土地托管经营和融资贷款受托支付“双托管”模式,稳定农村土地耕种。区委、区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充分认可供销社在此发展道路上的探索,决定积极推进与省供销社联合开展土地股份合作试点工作,把该项工作提上重要议程。区政府将该工作纳入到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总体布局,将该工作同村党支部领办创办合作社相结合,同村社共建工作相结合,全力支持供销社开展全托管服务。省政府《关于支持供销合作社深化土地托管服务增强为农服务能力的指导意见》(鲁政办字[2021]7号)文件要求:支持供销合作社深化土地托管服务,增强为农服务能力,助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区供销社结合我区实际,认真加强调查研究,积极探索我区土地股份合作,摸索土地托管新路子。推广“土地股份合作+全程托管服务”新模式,引导农民在完全自愿的前提下,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在充分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的前提下,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6月17日,区政府在淄博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举行乡村振兴战略合作签约仪式。9月6日,在朱台镇陈营村文体广场举行临淄区乡村振兴种子镇(村、户)建设暨山东供销土地全程托管服务启动仪式。共同开展“土地股份合作+全程托管服务”新模式试点推广工作。截止目前,在朱台镇、凤凰镇、齐陵街道等镇街道已托管土地2.5万亩,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65个。我区土地全程托管服务面积广,生产任务重,需要财政金融部门的大力支持,用于保障农民基本收入,提升农户土地托管的信心。同时建立收益再分配机制,麦收和秋收结束后,获得的收益扣除1000元/亩左右生产成本,农户800元/亩保底收入,还有300元/亩的分红收益,确保农户每亩地收入不低于1100元,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合作社的收入进行二次分红,充分调度广大合作社成员入社的积极性。山东农担公司充分发挥有解思维,助力我区农业规模化发展,积极参与土地全程托管开展业务,通过政策贴息、优惠费率等形式提供担保贷款2600余万元,国家基准利率为3.85%,省财政政策贴息后,利息费用降低到2.35%,极大的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积极性,为“土地股份合作+全程托管服务”新模式推广注入了蓬勃动力。围绕打造现代流通体系,培养“三农”人才,我区土地股份合作采取“供销系统+大学+地方政府”合作框架,依托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理工大学提供智力、技术支持。下一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该项工作必将全面展开,由试点先行化为全面推广,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我区乡村现代化建设探路,打造共同富裕的示范区,努力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二、作风大转变,找准“问题”症结所在的突破口

长期以来,受经济社会城乡二元结构发展限制,乡村金融服务体系相对落后,金融支持乡村产业发展规划落地难。存在着的信贷供需问题主要是:(一)是我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还比较薄弱。当前乡村金融机构网点较少,功能配置比较简单,行政村一级的金融服务主要由区农商银行提供。涉农金融机构乡镇物理网点较少,很难全面满足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的要求。当前,我区有12个镇街道,430个行政村居,全区共有18家金融服务机构,在镇街道设有142个金融网点,金融服务人员1878人,在镇街道范围内实现了网点全覆盖,网点主要集中在城区街道,但部分网点仅能提供储蓄业务。(二)是我区农村金融产品创新能力还不足。涉及我区农村金融机构创新信贷产品开发进度慢于市场需求,在信贷审批流程、利率定价、贷款期限、信贷担保等环节难以满足“三农”不同市场主体多样化的融资需求。如我区农户资金需求明显具有分散化、小额化特点,而龙头涉农企业资金需求则呈集约化、规模化,仅仅将城市金融产品改头换面简单地推向农村区域,产品设计缺乏明显针对性,难以满足涉农产业融资需求。(三)是我区涉农经营主体信贷承载能力有限。首先是信贷融资时的担保这一关就是难以承受的关口,特别是农户、村集体等用于融资的担保物与融资需求之间相去甚远。其次是担保信用问题,由于以前人们对个人信用不够重视,让不少不法分子钻了空子,现在涉农产业发展好的前景明显摆在眼前,但以前的信用记录却成了企业融资发展的拦路虎。再就是小散农户增收空间逐渐收窄,农业生产特别是种粮效益比较低下,纯农户来自农业的收入长期徘徊甚至下降,受外部不确定因素增多、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叠加,农民工难以实现长期稳定就业,工资性收入增长放缓。

今年以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鲁担惠农贷”在我区的贯彻落实情况,各方努力让我区所有符合条件的涉农经营主体充分享受到这项党的政策红利,使党的这项政策在我区全面开花结果,为我区“三农”领域全面发展注入强有力的金融活水。(一)是区政府专门召开了全区“鲁担惠农贷”工作推进会,区财政局整理印发了“鲁担惠农贷”政策汇编、“鲁担惠农贷”政策解读,区财政局积极协调区直相关职能部门、山东农担公司及各金融机构和各镇街道政府迅速形成我区农担政银合作共赢机制;(二)是各镇街道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亲自部署各自领域内涉农经营发展“鲁担惠农贷”政策的贯彻落实,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推介活动,迅速让全区涉农经营主体了解并享受到“鲁担惠农贷”这项惠农政策;(三)是深化农担政银合作共赢机制,山东农担公司和各金融机构积极创新工作模式,努力做到“服务下沉、人员下沉、资金下沉”。今年以来,域内各金融机构向我区“三农”经济信贷倾斜的力度前所未有。

以区农村商业银行为例。该行紧紧围绕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重战略部署,扎实践行农信“大挎包”精神,以做优、做实、做强金融服务为抓手、积极探索金融支农助农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金融服务。(一)是强化党建引领模式,下好党建共建“关键棋”。开展党组织共建。行党委率先对接影响力大、示范性强的政府涉农部门,党员干部带头走访涉农企业及农户,对种养殖大户及涉农企业实行党员挂包制,目前在全区范围已建立39个红色涉农联系点。各支部持续跟进营销。与区农业农村局等8家政府单位联合召开党建共建对接会、乡村振兴战略对接会等16次。(二)是创新下沉培训形式,下好政策推广“基础棋”。该行组建专职金融知识宣讲队32支,同时在19家支行打造建设涉农业务培训点,打造涉农行业学习园地。将农业、农技知识与金融知识相融合进行系统化讲解。通过建立固定学习日,定期召开涉农行业培训会,邀请农业专家与宣讲团共同进行贷款政策宣讲、惠农知识讲解;坚持驻村驻点常态化,通过驻村驻点将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延伸到最后一米,在全区  个村居建立联系点,通过每周驻村,每天金融夜校将最新的惠农政策送到村头巷尾、田间地头,今年以来,累计开展金融夜校2400余场次,服务群众12万人次。(三)是探索强村农耕业务,下好业务发展“创新棋”。该行聚焦新型土地托管模式,将“强村贷-供销农耕贷”作为业务突破发力点。成立由董事长任组长的业务推广小组,组织牵头学习研究新产品,多次与区供销合作社、相关街道对接协作,学习其他区县先进经验,梳理业务流程,倒排工期,每日上报进度,每周汇总开展座谈研讨,推行行领导班子支行办公,督导业务进程,成功发放我区首笔供销农耕贷,截止目前为止,已累计发放12笔724万元。(四)是坚持每日走访对接,下好持续营销“落实棋”。该行积极对接区涉农部门、各镇街道办政府先后获取全区涉农企业、种养殖合作社、家庭农场、粮食种植大户等名单,通过智慧营销系统建立专门营销网格,导入相关名单1.6万余户,新增鲁担客户106户、2300万元,借助线上营销助力“鲁担惠农贷”业务发展。

三、能力大提升,确保“鲁担惠农贷”政策在我区全方位贯彻落实

2021年6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意见》,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充分发挥信贷、债券、股权、期货、保险等金融子市场合力,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充分发挥现有信贷产品的支持合力,打造支持农村创业创新服务品牌,促进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和返乡下乡本乡人员培训基地建设,推动新产业与新业态开拓,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创业和返乡下乡企业创业创新,从而更好满足农村创业创新需求,构建完整生态的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经济、生态、社会和文化等多种功能,促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形成利益联结稳定、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新格局,有效提高农业竞争力,明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持续提升农民收入。

以区汇金村镇银行为例。该行团结一心、多措并举,以改革的思路和精神,重整、优化信贷流程,积极打造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一)是切实落实“一把手”负责制,坚持“一把手”亲自组织研究、亲自组织制定方案、亲自组织安排部署、亲自组织强化落实、亲自组织改进的工作要求,全流程参与乡村振兴工作。借此提高全体员工思想认识,自上而下、不折不扣的落实各级部门关于推进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坚持“全员参与、条线总结”的工作原则,组织全体员工集中学习乡村振兴文件。学习后分支行条线、部室条线、信贷业务条线、前台柜员条线组织专题大讨论、查摆各条线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整改优化方案,借此营造全员参与的工作氛围。(二)是推出“信贷营销日”活动,深入乡镇“三农”市场,专项开展“鲁担惠农贷”等政策性贷款产品的宣传推广,切实将政策“红利”向乡镇“三农”市场传导落实。该行将每周周四定为“信贷营销日”,客户经理集中办理贷款营销工作。同时将全部客户经理分为“皇城队”、“齐都队”、“北羊队”及“朱台队”四个分队,每个分队配备2台iPad,使用iPad通过“挨家逐户”建档的模式,将政策性担保贷款产品向老百姓讲解传达。(三)是推出“汇金快贷”系统,提升办贷效率。面对“三农”业务“小额、分散、高频”特点,对银行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发建设大数据线上业务是大势所趋。在这样的背景下,该行积极寻求外部“科技支撑”,与云集汇通科技公司合作推出“汇金快贷”系统。该系统通过构建“立体化营销获客、自动化审查审批、线上放款还款”的移动办贷新模式,帮助银行做好互联网金融环境下营销获客和大数据风控工作,切实提升办贷效率,助力银行三农等个人零售业务转型升级。(四)是不断强化风险防控措施,多渠道有效化解各类风险。首先要加强授信准入管理。做好客户筛选,关注线上营销的风险防控,不得以疫情防控和完成指标的名义变相放宽客户准入条件和过度授信。持续提升风险防控能力,科学营销,不能单纯以完成指标任务而营销,要提高精准营销能力,将信贷资金运用到实处,切实防范贷款风险。其次是准确把握客户未来风险变化情况,做好潜在不良贷款的有序缓释,全面掌握并真实反映贷款状态,防范潜在风险。

四、工作大落实,力促全区“三农”经济蓬勃发展

今年以来,“鲁担惠农贷”为全区新增891户农业经营主体放款4.66亿元;目前,在保939户,正在使用担保贷款4.90亿元,较年初1.94亿元增长152%。

(一)加强财政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经济财政资金的投入支持力度,着力放大政府性融资担保的“体系”效能,撬动了更多金融资源和社会资本投向“三农”领域;努力促进现代科技、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等加速融入农业,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针对农业农村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我区财政持续发力,在省财政贷款贴息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集聚支农合力,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区财政强化与山东农担淄博市管理中心合作,设立1000万元风险基金补偿资金池,支持全区“鲁担惠农贷”长效发展。

(二)“鲁担惠农贷”在全区全面落地。我区12个镇街道均全面推进“鲁担惠农贷”的落地发展。“鲁担惠农贷-农耕贷”在我区全面开花结果,金山镇开展的“鲁担惠农贷-强村贷”业务获得省委组织部和山东农担公司的认可并作为典型经验进行推广,“鲁担惠农贷-蔬菜大棚贷”在我区齐陵街道、皇城镇、敬仲镇、朱台镇等镇街道受到大棚种植户的热烈欢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

(三)“鲁担惠农贷”助力我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鲁担惠农贷”在全区的全面贯彻落实,进一步激活了各类城乡生产资源要素,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进一步推动了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