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淄区发展和改革局
标题: 关于临淄区上半年经济运行分析及下一步对策建议的报告
索引号: 11370305004219595G/2017-None 文号:
发文日期: 2017-09-14 发布机构: 临淄区发展和改革局

关于临淄区上半年经济运行分析及下一步对策建议的报告

发布日期:2017-09-14
  • 字号:
  • |
  • 打印

一、上半年全区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

今年以来,全区上下牢牢把握“二次创业、走在前列”的总体要求,综合施策、精准发力,全力以赴推进“十个新突破”重点工作,全区经济运行呈现总体企稳、稳中有进、进中向好态势。上半年,全区生产总值完成450.4亿元、增长7.7%,增幅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总体运行平稳。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429亿元、增长18.4%,增幅同比提高12.5个百分点;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完成1417.5亿元、增长18.5%,增幅同比提高12.1个百分点。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改善。全区税收收入完成139亿元、增长27.6%,增幅同比提高3.4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9亿元,增长11.9%,增幅高于年度预期目标4.9个百分点,完成年度预算的56.5%。消费市场稳定增长。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26.7亿元、增长11.9%,增幅高于年度预期目标0.9个百分点。对外贸易扭转下滑态势。全区进出口总额完成49.2亿元、增长14.8%,增幅比一季度、1-5月份分别提高31.6个和22.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完成19.8亿元、增长12.2%,进口完成29.4亿元、增长16.6%。

总的看,上半年全区经济运行符合预期,多数主要经济指标基本达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要求,为完成全年任务目标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上半年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一)项目建设全面推进。上半年,累计实施投资过千万元项目435个,完成投资186.7亿元,其中过5000万元的104个、过亿元的67个。71个市区重点项目开工率达81.7%,完成年度投资53亿元;其中35个市重大项目开工率达91.4%。37个市重点技改项目开工27个,累计完成投资17.9亿元。积极对接省、市新旧动能转换工程,共策划重点工程项目89个、总投资1255亿元。成功争取2017年度中央预算内资金7510万元。协调推进济青高铁临淄段建设工作,工程建设进度居沿线之首。

(二)转调创新提质增效。一是创新驱动持续加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完成505亿元,占比优化到35.3%,比年初提高0.8个百分点。52个项目被列入山东省技术创新项目计划,发明专利授权60件,有效发明拥有量达681件。二是产业转型稳妥推进。扎实开展化工行业转型升级,集中抓好整顿整改。全面整合现有热电企业,组建临淄区能源公司,实现热电联供一体化。英科医疗成功上市,首发融资5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调整到33.9%,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和贷款余额分别达692.5亿元和509.6 亿元。夏粮生产再获丰收,电商农业、休闲农业蓬勃发展。三是生态建设强力推进。全面打响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问题攻坚战,62项生态临淄建设任务已完成50项。淄河生态环境综合提升工程开工建设,运粮河湿地公园基本完工,北线、中线引黄工程顺利推进。

(三)文化建设有序推进。按照“一带两翼四极十点”布局规划,围绕姜太公、管仲、蹴鞠、稷下学宫四大文化符号,加快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重塑以齐文化为主要标志的区域文化体系和城市文化品牌。临淄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园被评为省级特色产业园,入驻影视文化企业66家。齐故城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已见雏形,齐古城、齐都文化城三期绿化项目有序推进,蹴鞠小镇、天齐渊国家森林公园等项目多点开花,进一步打造齐国故都、足球故乡品牌,不断提升居民的文化归属感。

(四)社会事业持续提升。开工建设克黄线、凤凰山路、遄台路北延等8项道路工程,东外环建成通车;启动临淄大道整修、齐都路和稷山路慢行一体化改造,新建改建镇村道路32.7公里。全面掀起“三违同治”攻坚风暴,拆除违法建筑307万平方米。4个破解“大班额”项目基本完工,区域医联体发展到9处,全区公益性公墓覆盖率达44.6%。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93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每人每年3560元提高到4300元。毫不放松的抓好社会治安、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二、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的看,全区经济运行呈稳中向好态势,但发展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一是稳增长难度加大。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市场需求低迷和产能过剩并存格局短期内难以出现根本性改变。二是化工转型升级任务繁重。我区做为传统的化工强区,化工企业个数、化工产品种类均居全国前列,面临艰巨的化工产业转调任务,化工企业整合任务繁重,关停整顿升级压力巨大。三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困难。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01.6亿元、下降4.7%,增幅低于年度预期目标16.7个百分点。71个市区重点项目年度投资完成率仅为32%,还有13个项目未开工。四是财政收入增长的基础尚不稳固。上半年,我区收入形势良好,主要受益于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及股份转让等因素,下半年受齐鲁石化减产等不利因素影响,财政收入增长仍面临较大压力。

三、下半年的工作重点和主要对策建议

(一)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全力推进市区重点项目、技改项目建设,破解瓶颈制约,创造优良条件,确保年内重点项目开工率和年度投资完成率实现两个100%。围绕主导产业培育、重点产业链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超前做好项目策划储备,提早定好明年项目盘子,办理各项开工手续,确保明年春节后具备开工建设条件,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突出抓好签约项目落地攻坚,接续引进重大优质项目、高端人才团队,吸引更多优势企业、优质资本进驻我区。准确把握“产业升级样板区”的功能板块定位,以精心策划的89个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为依托,深入研究上级政策和投资导向,力争培育更多的新旧动能转换动力支撑。

(二)扎实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一是聚力发展新产业。制定实施“中国制造”临淄行动计划,启动新一轮传统产业技术改造5年行动计划和新兴产业倍增工程,加快推进智能制造、高端延伸和跨界融合,全力打造以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优势产业集群。二是聚力拓展新空间。主动融入全市“四位一体、组群统筹、全域融合”发展框架,按照“东扩、南拓、西联、北跨、中优”发展思路,构建“一核、两带、三副、五小镇”城市空间布局。加快“一廊两区九园”建设,提升工业经济高端化、集群化发展水平。三是聚力培育新动力。围绕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组织开展联盟创新活动,引导产业协同创新、抱团发展,重点在精细化工、健康医药、稀土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实现新突破。四是聚力改善新生态。以能源结构深度调整倒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优势产能腾出要素资源和发展空间,从根本上扭转生态环境超负荷承载局面。五是聚力探索新机制。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集中推进一批园区开发、智慧城市、文化旅游等PPP项目。积极推动与齐鲁石化等驻地央企的绿色融合发展,构筑全方位、宽领域、全要素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三)扎实推进转调创新。一是提升工业竞争优势。深入推进工业精准转调“1+N”行动计划,实施高新技术产业“铸链工程”,培育壮大新材料、健康医药、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坚持增强育新,集中扶持“双20强”企业发展,支持企业与国内外资本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形成一批引领创新升级的中坚力量。二是提升服务业档次规模。以重点项目、重点园区、重点企业为支撑,促进服务业加速发展,力争年内服务业占比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顺应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趋势,做强做优海湾吊装、三维石化等服务外包企业。三是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深化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改造提升绿色蔬菜标准园、生态畜禽示范场,扶持壮大果品杂粮基地,鼓励推广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打响特色农产品临淄品牌。

(四)扎实推进生态临淄建设。实行最严格的环保准入制度,新建工业项目一律入园,坚决杜绝新污染源的产生。巩固绿动力提升工程治理成效,实施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管理,取缔所有环保不达标企业,力争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强化水源地保护,积极开展大武地下水富集区环保治理,完善废水排放管理措施,推进“引水补源、中水利用、三河互通”项目建设,逐步实现水生态系统的恢复改善、良性循环。加快被破坏山体、河流和植被生态修复,完善北部矿山开采充填监管长效机制。抓好南部矿山治理,下大气力构建绿色生态屏障,努力构建优美、自然、舒适的“生态临淄”。

(五)扎实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围绕构建全域文化旅游发展格局,加快推进齐故城考古遗址公园、少儿齐文化研学基地、天齐渊国家森林公园、淄河生态环境综合提升工程建设,尽快启动市民文化中心、稷下学宫模拟展示馆、齐古城建设,努力打造“一带两翼四极十点”的5A级文化旅游目的地。以天堂寨、马莲台、玫瑰谷三大片区为先行试点,启动全区乡村旅游连片发展工程。围绕足球、影视等产业重点,建设一批产业园区、做强一批文化企业、发展一批文化项目,推动形成规模化、专业性、高效益的文化产业链条。精心筹备好第十四届齐文化节、第二届世界足球高峰论坛,加大宣传营销力度,探索打造根在临淄、齐都访古、足球探源等特色旅游,进一步提升齐文化旅游品牌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努力打造旅游目的地城市。

(六)扎实推进民生社会建设。坚持民生为本,扎实做好民生问题整改提升,切实提高群众满意度。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着力做好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尽快启动王寨小学、九村居中学建设,加快完成玄龄小学和淄江中学项目收尾工作,逐步解决大班额问题。大力推进医联体标准化普及,抓好区医疗中心项目建设,深入探索“家庭健康服务平台”、“家庭医生”等服务方式,真正实现“分级诊疗”。规范“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社会救助制度,建立常态化扶贫机制。大力推进“三改一建”工程,有序完成老旧小区改造任务,规范提升物业管理服务水平,持续改善群众居住环境。毫不放松地抓好安全生产,加强食品药品全过程监管,全力保障广大群众切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