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淄区文化和旅游局
标题: 非遗传承 | 国家级非遗项目——蹴鞠
索引号: 11370305MB285574XB/2023-None 文号:
发文日期: 2023-09-09 发布机构: 临淄区文化和旅游局

非遗传承 | 国家级非遗项目——蹴鞠

发布日期:2023-09-09
  • 字号:
  • |
  • 打印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名称:蹴鞠

类别: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地区:山东省淄博市

 

>> 蹴 鞠 <<

 

 

⟨山东临淄,蹴鞠的发源地⟩

 

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圆”、“筑球”、“踢圆”等,“蹴”即用脚踢,“鞠”系皮制的球,“蹴鞠”就是用脚踢球,它是中国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蹴鞠流传了两千三百多年,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临淄,在汉代获得较大的发展,唐宋时期最为繁荣,从元明时期开始走向衰弱,清代主要在民间流行。20世纪以来,由于受到战争、灾害等原因的影响,蹴鞠活动已越来越少见。

蹴鞠对现代足球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唐代,中国蹴鞠向东传播到日本和朝鲜,向西传播到欧洲,在英国发展为现代意义上的足球。2004年6月9日至11日,足球起源专家论证会在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召开并形成一致结论:中国古代蹴鞠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都临淄。2004年7月15日,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足球博览会的新闻发布会上,国际足联和亚足联公开宣布,中国是足球运动的发源地,世界足球起源于中国山东淄博临淄地区的蹴鞠。

 

 

自古以来,蹴鞠就是人们喜爱的娱乐方式之一,也是展示身体素质和技能的一种体育运动。有直接对抗、间接对抗和白打三种形式。

进行直接对抗比赛时,设鞠城即球场,周围有短墙。比赛双方都有像座小房子似的球门;场上队员各12名,双方进行身体直接接触的对抗,就像打仗一样,踢鞠入对方球门多者胜。进行间接对抗比赛时中间隔着球门,球门中间有两尺多的“风流眼”,双方各在一侧,在球不落地的情况下,能使之穿过风流眼多者胜。白打则主要是比赛花样和技巧,亦称比赛“解数”,每一套解数都有多种踢球动作,如拐、蹑、搭、蹬、捻等,古人还给一些动作取了名字,如转乾坤、燕归巢、斜插花、风摆荷、佛顶珠、旱地拾鱼、金佛推磨、双肩背月、拐子流星等。

2006年5月20日,蹴鞠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蹴鞠历史

 

蹴鞠流传至今,已有两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临淄,《史记》和《战国策》最早记录了足球运动的情况,其记载皆表明,蹴鞠在当时的临淄已发展成一种成熟的娱乐方式,且在民间广为盛行。

 

 

秦朝统一六国后,蹴鞠运动一度沉寂。西汉建立后,又复兴盛。汉朝人把蹴鞠视为“治国习武”之道,蹴鞠运动不仅在军队中广泛展开,还在宫廷贵族中普遍流行。

唐代在制球工艺上有两大改进:一是把用两片皮合成的球壳改为用八片尖皮缝成圆形的球壳,球的形状更圆润;二是将球壳内塞入的毛发改为一个动物尿泡,球体更为轻盈。

 

 

蹴鞠在宋代获得了极大发展,这一时期社会上已经有了专门靠踢球技艺维持生活的足球艺人。

 

 

艺术特色

 

      蹴鞠有直接对抗、间接对抗和白打三种形式,其中,直接对抗和间接对抗为有球门的蹴鞠比赛,白打则为无球门的散踢方式。

 

 

直接对抗

 

直接对抗是汉代(公元206年~公元220年)蹴鞠的主要方式,且被用于军事练兵。

进行直接对抗比赛时,现场设“鞠城”,即球场,周围设有短墙。比赛双方都有像座小房子似的球门;场上队员各12名,双方进行身体直接接触的对抗,踢鞠入对方球门多者胜。

 

 

间接对抗

 

间接对抗指在专门的竞赛场地——鞠城,球门两厢对应,球门中间有两尺多的“风流眼”,两边队员相对进攻,进球多者为胜。

间接对抗比赛是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和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蹴鞠的主要方式,主要用于朝廷宴乐和外交礼仪竞赛表演。

 

 

白打

 

白打历时最久、开展最为广泛,有一人到十人场户等多种形式。

白打包括多种比赛花样和技巧,亦称比赛解数,每一套解数都有多种踢球动作,如拐、蹑、搭等,古人还给一些动作取了名字,如转乾坤、燕归巢、斜插花等。

 

 

                                                                                                                                                                                               文本来源:淄博市文化馆